建築高度的限定。紫禁城最高的單體建築是午門,由於它是紫禁城的正門,是征伐凱旋獻俘之際,皇帝親禦其門樓,有明確且強烈的鎮壓威懾作用,其自城下地平直到脊高也隻有37.95米,九五之尊的太和殿,連同三層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餘所有單體建築的高度約在35米限下。
建築進深的確定。太和殿為最大,其餘各單體建築進深均在此限之下。
建築麵闊的確定。紫禁城的建築大部分通麵闊均以“百尺為形”加以控製。隻有在中軸線上的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以及神武門和橫軸線上的東華門、西華門、體仁閣、弘義閣等為了體現“居中為尊”,其通麵闊超過百尺之度,但由於處在主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且均為對稱建築,其通麵闊則都是按軸線兩側各控製在百尺之內的。如午門正樓通麵闊為2米x30米;太和殿為2米X30米;體仁閣、弘義閣即為2米X23米,等等。
近觀視距的控製。如東、西六宮的絕大多數內庭院,通麵闊,通進深都在35米限內。在紫禁城就連最為顯赫的三大殿,自其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東而西,進深和麵闊逐段劃分,也均在此限之下。
遠觀視距的構成。除東華門、西華門距離過大為僅有特例外,其餘所有廣場、街巷、或相鄰單體建築間距,以及城台、城牆各段落之長,最大的也都在350米左右,以“千尺為勢”作限定。
正是由於紫禁城各單體建築的平麵尺度按“百尺為形”控製,近觀視距亦以“百尺為形”而限定;遠觀視距則控製在“千尺為勢”的限界之內,其間行程又遵循以“百尺為形”劃分於“千尺之勢”的空間構成原則。因此,構成了一係列最佳觀賞視角及空間感,保證了近觀、遠觀以及移行其間在“形”與“勢”的時空轉換中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
紫禁城大規模建築群的整體布局和由此形成的藝術氛圍,具有震撼人心的氣勢魄力,極為壯麗恢宏,在遠觀時尤為顯赫。這一創作意象充分展示了風水學在營造中國古代建築鮮明特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形勢說對規劃設計創作的影響
以明、清兩代的北京城作為中國古代城市的典型實例來看,整個城市,除了少量佛塔、佛樓,用以象征著“神的空間”並具有點景作用的建築超過百尺之形的高度外,其他的均遵循了“百尺為形”的尺度控製原則。如皇帝用於祭天典禮的天壇,其祈年殿,從台明到寶頂全高為31.78米,就正合清代營造尺(光緒間l營造尺=31.83厘米)九丈九尺九寸,而起著控製整個城市天際輪廓線作用最為高的城樓,鍾樓和鼓樓的樓身高等皆控製在“百尺為形”之範圍。
在中國古代的園林中,大量建築的體量小巧,式樣素雅,布局活潑,極富人情味,但也有很多廟宇的佛塔、佛樓,其體量尺度則超越了“百尺為形”而居於園景的重要控製點或成為全園的構圖中心。如頤和園的佛香閣、須彌靈境作為構圖中心控製了萬壽山和昆明湖,也控製了頤和園全園;以永安寺白塔向心斂聚著瓊島以至整個北海的景物,成為點式構圖中心。這些廟宇屬於“神的空間”,具有禮佛的作用,但在全園的規劃中,既借其超然的體量尺度,來裝點“人的空間”使其成為全園的主體。這種當空間圍合尺度及遠觀視距逾出千尺之外時,風水學形勢說所強調的“積形成勢”、“聚巧形而展勢”的處理手法,即可避免產生空曠的疏遠感。從總體上,豐富了全園景物和功能內容,這是對風水學形勢說的靈活巧妙運用。
現代建築對風水學的要求
風水理論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地理學、地質學、星象學、氣象學、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於這一追求,在風水理論及其實踐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也通過理論思維,汲收融彙了古今中外各門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麵的眾多智慧,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綜合性和係統性很強的,獨特的理論體係——現代風水學。概括起來有十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