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主要由美國軍艦,還有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軍艦所組成的同盟國艦隊。
整個世界正在矚目著的中心,是停泊在橫須賀軍港外十海裏處,與橫濱、木更津和橫須賀這三處正好成等距離位置上的“密蘇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53000噸的“密蘇裏號”戰列艦編入現役還隻有九個月,幾乎是簇新的,就像是特地為這個儀式定做的一樣。現在,“大日本帝國政府”和“大日本帝國陸海軍”正式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正在這艘戰艦上舉行。
合眾國國際社的記者在發自“密蘇裏號”戰列艦的報道中充滿喜悅地寫道:“這是九十年後,日本第二次向美國投降”。
此刻,“密蘇裏號”戰列艦主桅杆上飄動著一麵美利堅合眾國國旗,這麵國旗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機動部隊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時,曾經飄揚在白宮上空。其實同時在“密蘇裏號”上,還有一麵由十三條杠和三十一顆星組成的美國國旗,那是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領艦隊,用大炮敲開當時鎖關閉國的日本國門時,懸掛在旗艦“薩斯奎漢納號”上的那麵美國國旗。
後一麵國旗,是美國海軍的榮譽驕傲之旗,它標誌著美國對太平洋的欲望和要求,也標誌著美國企圖控製太平洋的開始。這麵國旗平時保存在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的榮譽室裏,美國人現在拿出這麵國旗,就是在向日本人,不,是在向全世界宣布這樣一個事實: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努力,美國人終於把太平洋變成了“美利堅湖”。
研究日本海軍的曆史,就要回溯到那個年代去。
日本全國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這四個較大的島嶼和數千個小島組成,四周環海,所以武裝力量中很自然地要包含能夠在海上活動的部分。在九州的宮崎縣日向市美美津港,現在還能看到由曾經擔任過海軍大臣的米內光政大將書寫的“日本海軍發祥之地”的紀念碑,因為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從這裏開始乘船東征大和國的。
因為日本是一個四周被大海環繞的島國,因此很自然地,就有人認為日本民族是一個海洋民族,日本人也有這種錯覺,經常以此自負。但實際上與其說日本民族是個“海洋民族”,不如說是個“海濱民族”更加合適。從古代開始他們確實是在向大海討生活,但那隻是因為日本列島被大海包圍著,隻有靠船,才能保持交流,也隻有捕魚捉蝦,才能補充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蛋白質。除此之外,日本人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對航海有什麼更大的興趣:日本沒有哥倫布,沒有麥哲倫,也沒有鄭和,而鄭和甚至屬於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陸地民族中國的。
這並不是說日本人就沒有做過跨過海洋,去向更廣闊的陸地的嚐試。日本曆史學家很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倭寇。但倭寇不是海軍也不是水軍,倭寇隻是把船隻當做軍隊的輸送工具,大部分戰鬥本身卻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因此倭寇不能作為日本民族是海洋民族的一個證明。然而在另一方麵,日本人在海上的笨拙,卻可以被舉出來作為日本民族並非海洋民族的證明,比如豐臣秀吉對朝鮮的入侵,這次入侵被朝鮮海將李舜臣擊敗後,日本人好像也就隨之拋棄了對海洋的執著。
日本人對大炮什麼的本來倒也不生疏,1543年時火繩槍就從葡萄牙經過中國傳到了種子島,正好那時是日本的戰國時代,火繩槍有了用武之地,到了16世紀末的時候,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火繩槍的生產國和保有國。1614年,江戶幕府在大阪之戰中消滅豐臣宗家時,就用上了從英國進口的長管炮和從荷蘭進口的加農炮。
但隨著天下的統一,幕府政權采取了廢除軍備的政策。不僅限製槍炮的數量,而且禁止對槍炮的研究和改良,在國內實行嚴格的士農工商的階級製度,頒布了各種法律法令,消除訴諸武力的因素,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既無外戰,亦無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