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劃出點篇幅來談談“情報”。筆者再三強調,“日軍輕視情報”,有不少朋友對筆者的這個結論抱懷疑態度。“輕視情報”到底是什麼意思?在拙作《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中,筆者談了一下日本陸軍的情報係統,實際上日本陸軍的情報係統比海軍的還要好,在這裏談一下什麼是“情報戰”。
什麼是“情報”?被公認的情報戰鼻祖,同時最有效地開展過並且還在展開情報戰的是英國人,美國人的情報戰能力也是眾所周知的。有一個巧合,西方語言裏對“情報”有兩個不同單詞的就隻有英語:“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這兩個詞都有“情報”意思,現在情報在其他語言中的區分都是從英語來的,這可能就解釋了英美在情報工作上領先的文化原因。
這兩個詞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前者中文譯為“信息”,指的是斷片的事實、知識和獲得這些事實、知識的過程,後者才譯為“情報”,是一個從得到的信息中勾畫出對象全貌的過程。“日軍輕視情報”這句話的意思指日軍分不清楚“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的區別,日軍對於收集信息的熱心和能力不能混同於日軍分析信息從而提煉出有用的真正的情報這一過程。
前幾年,日本通產省曾經考慮過從中文裏引進“信息”這個詞用來替換現在日語中用來翻譯“information”的“情報”,結果後來被人反對,說沒有見過這個詞,瞎用起來混亂更大,因而作罷,其實這就是一個文化現象。當時的防衛廳和自衛隊都堅決支持通產省,說當年把這兩個詞混為一談吃過的苦頭實在太多了。
中國學生對“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的區別都很清楚,因為一直就是分開來的用的。但日本人,到現在“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在日文中還都是“情報”,不少日本大學裏有“情報科學”這個學部,其實這是“信息科學”學部,搞IT的,不是說日本那麼多大學生準備去做特務當間諜。而在政治軍事領域實在遇到不區分不行的時候,就直截了當地使用片假名外來語。
在電影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麵:黑風樓的鬼子出發去掃蕩土八路,一個胖翻譯在炮樓門口買了盒煙卷,說一句“去高家莊”,賣煙卷的大叔把肩上搭的毛巾一抖,一小屁孩兒嗖嗖地爬到樹上揮了揮手,頓時一連串的消息樹都倒了。後來鬼子在趙家河子就遇上了打埋伏的八路。
雖然有點搞笑,打鬼子哪有那麼容易?但這個過程其實很直觀地說明了情報戰的全過程。
“鬼子出了炮樓”,這隻是一個信息,有可能去掃蕩,也有可能是去打靶,還有可能是去找花姑娘。就是去掃蕩也不一定去高家莊,也可能去馬家河對不對?這時胖翻譯給出來的信息就更加精確一些,但是胖翻譯說的話到底可靠不可靠?或者有沒有可能是豬頭小隊長有意散布的假情報?所以老八路們要根據鬼子出了炮樓和胖翻譯說去高家莊這兩個信息,加上平時所掌握的豬頭小隊長的行動規律和胖翻譯的可信度來判斷鬼子是不是來高家莊,最後才能決定是否在趙家河子打埋伏。
這就是信息和情報的區別。
日本人在收集各種信息方麵是很有一把能耐的,特別是日本陸軍。日本陸軍的主要目標是中國和蘇聯,所以在收集中蘇情報方麵不遺餘力,而且成果也不小。日軍在瓜島被美軍蹂躪得死去活來,大家都說是日本人的情報工作太差,沒弄明白鬼畜們怎麼回事就和鬼畜們幹了起來。但有一個事實可能會讓人們吃驚:瓜島上的第十七軍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將實際上是情報參謀出身,而且是很優秀的情報參謀。他是密碼專家,專門在波蘭受過訓練,1931年百武晴吉在任哈爾濱特務機關長的時候就一直在監聽破譯蘇聯陸軍密碼,1934年左右破譯蘇聯紅軍密碼成功,1941年又破譯了蘇聯空軍密碼,很長一段時間內關東軍一直能夠自由偷看蘇聯紅軍的來往電報。這位百武晴吉在關東軍當情報參謀的時候,還弄出了可以在一公裏的距離上探測蘇聯軍用電話線的微弱電流來竊聽蘇軍電話的裝置,你能說他們不重視情報?但這隻是“信息”而已,如何運用這些信息來為戰略決策服務才是情報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