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目標的實現對一個人的意義,就像是指針的走動對於鍾表的意義一樣,它們都需要有行動來支撐。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在積極投入工作之後或者完成個人興趣所在的人生目標之後的那種富足感。
一 心之所向
如果我們認定貧窮,那麼就會深陷其中,永遠走不出貧窮的泥沼;如果我們頭腦中充斥著貧困、虛弱、疾病與失敗,那麼就會一直被它們所纏繞和牽製。
思想日益變得消極與麻木,源於我們對生活的錯誤態度,源於心中的畏懼與擔憂,源於我們信仰的缺失以及對自身的懷疑與不確定。隻有點亮一盞心燈,拋棄那些黑暗可怕的陰影,才能走向成功。這就是心態的力量。人生態度決定我們能否獲得成功,然而認識到這點的人並不多。既然下定決心要成功,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成功的腳步。心存畏懼,自然會羈絆我們走向成功的步伐。
有多少次我們曾因放棄對事業的追求和對成功的渴望而親手毀掉成功的可能。南轅北轍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緣木求魚也不能讓我們夢想成真。失望、疑慮與恐懼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沿著自己選擇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思想,可以與恐懼、焦慮和擔憂為伴,也可以在信仰和自信的天空中馳騁。
我們的思想決定行動的步伐。大多數人都遊走於成功與失敗之間:增一分勇氣,就會走向成功;多一份沮喪,就會止於失敗。
很多人都找不到人生的平衡,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人生方向。思想和態度錯了,自然也找不到正確的人生定位。
自我退卻、自我破壞、自我懷疑與心存畏懼會讓我們有所失;果斷勇敢、積極進取、富於創造會讓我們有所得。人生路上,我們時而勇敢,時而膽怯;時而自信,時而絕望。就像是一隻井底蛙,跳動在得與失之間:躍起,收獲滿眼景色;跌落,失掉彼時所得。
一個人的思想和精神態度與他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連。而他所擔憂和懼怕的事情往往更易於發生。因為,他正與那些消極的因素建立積極的聯係。整日憂心忡忡的人不相信自己會獲得成功,他害怕一旦失敗,家人將遭受牽連。
了解了一個人慣有的思維態度,就能判定他的狀態。一個頭腦中永遠以成功為指向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一個將繁榮與富足深植於心底的人不會是一個貧窮的人。
分神使大多數人遭遇失敗,意誌力堅定的人才能獲得成功。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一直想要下山的人又怎能爬到山頂呢?
正確的思想態度,適宜的處事方法,思想開明,滿懷希望,充滿鼓勵,心存期待,這些都有助於發現自我,發現內心的寶藏。想要揭開思維的秘密,做自己心緒的主人,需要遠離恐懼、擔憂、焦慮與憎惡,需要充滿鼓勵與希翼。我們要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建議與暗示,以便得到向上的力量與激勵。
寶之所在,心之所係。我們很自然地朝著心中最渴望的方向延展。正如橡樹種子會長成橡樹一樣,我們也會成為自己心中最渴望、最努力成為的那種人,因為性格會從思想和渴望的種子裏生長。
我們的人生與思想相依而行。比如,通常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一些熟人會突然地轉變性格或者是誌向。因為,人生會隨著思想的軌跡運轉,改變思想的同時也就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渴望與抱負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我們沿著夢想與努力的方向前行,飄向最真的渴望和最執著的信仰所牽引的地方。
二 和諧生花
一個不喜歡植物的人一定不能和它們相處愉快。路德?伯班克對此曾說過,他不會雇傭那些不喜歡樹木和花草的人幫忙,因為有生命的植物似乎能夠感知到人類的思想。他還說,一個不喜歡花的女人一定不會培育花。
如果你不能協調和喜歡自己的工作,那麼你就很難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績。這就和不喜歡花的女人培育不出美麗花朵的道理一樣。
我認識一個農民,他熱愛土地上生長的一切,而植物似乎也能夠感受到他的愛,因此他的足跡所至都會有旺盛生長的植物。同樣的兩塊地,他的地總是比鄰家的地長得好,這就是例行公事與熱情投入的區別所在。
有個作家曾經說過:“隻有當一個人所做之事符合他的性情,所處環境令他心無旁騖時,他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人生目標的實現對一個人的意義,就像是指針的走動對於鍾表的意義一樣,它們都需要有行動來支撐。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在積極投入工作之後或者完成個人興趣所在的人生目標之後的那種富足感。
沒有什麼比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付出更讓人興奮;沒有什麼比隨時隨地都全力以赴更讓人開心;沒有什麼比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得地位與名望更讓人滿足。
喜歡自己所做之事的人必然會滿心歡喜、神采奕奕、滿足快樂。沒有必要問一個人是否喜歡他的工作。因為,他的眼神、表情和行為舉止會透露一切。
我們的思想態度就像是一塊塊各不相同的磁鐵,每一塊都對與其性質相似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正確的態度會讓工作變得有趣且有益;錯誤的態度會毀掉人生中的一切。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那麼請不要錯誤地堅持。反感和厭煩的情緒會在你周圍籠罩一層失敗的陰雲,它不斷地吸引更多消極的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