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閱讀很多與之相關的書籍。在積累專業領域知識的同時,對其他領域的了解就越來越少。這是很危險的。
艾倫?特裏提到了亨利?歐文。他說歐文對很多事情都一無所知。這讓人感到很痛心。艾倫?特裏和亨利?歐文這對舞台上的搭檔,盡管贏得了無數的掌聲,然而亨利?歐文對其他文學巨著似乎並不了解。簡而言之,除了在戲劇演出中的全情投入,他對其他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盡管他很出名,但是,他的思維卻略顯空洞。
地質學家經常發現,地麵上的深坑裏有一塊石頭,它隨著流水的衝刷不斷地旋轉著,慢慢地水坑越變越大,石頭越變越小。這是一個多麼生動的比喻啊!很多人與這塊石頭無異,自己專業的“深坑”越變越寬,而自己的思維卻越變越窄了。他們會切斷所有的社交往來,也沒有心情去旅行。由於他們沒有為思維的拓展提供充足的養料,因此自己變得很渺小,似乎失去了生活本身的意義。許多人親手毀掉了生活的本質。醫生隻是醫生,不是一個普通人;律師永遠不會站在普通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耕地的農民們,如果把自己的靈魂完全寄托在金錢的誘惑上,那這是很可悲的。除了耕地,他們什麼也不想。他們不明白花苞綻放的秘密、土地工作的化學機理、陽光和雨水對植物和水果成長的作用。這些目光短淺的人腦子裏想的隻是他們種的地能換回多少錢。
如果不喜歡的職業占據了他們的整個生活,那麼他們就進入了一種機械式的生活狀態,很焦灼,很痛苦,卻無力改變。自己的夢想在這種機械的狀態中逐漸枯萎,直至消失,在僅有的片刻放鬆中,感慨萬千。
家庭的重擔毀掉了許多年輕人的前程。想一想,一個過早承擔起家庭重擔的孩子很難擁有一個光明的前程。他可能迫於無奈,去照顧寡居的母親、一個殘疾的妹妹或弟弟,被束縛在家幹些農活。終於有一天,有時間去學習了,卻發現自己年事已高,很難廣泛地學習或是學做生意了。
還有一種情況,年輕人迫於家庭的需求,過早地進入自己不喜歡的職業領域,這第一份工作雖然向他開啟了職業的大門,但同時,他也被“囚禁”在此。甚至有些人連一些基本功還沒學好,就被迫離開了學校。本來可能是個很有抱負的文學青年或是一心從商,卻被迫務農;或是待在家照顧年老的長輩,這對一個渴望成為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職業起步的階段,很多人信誓旦旦,也曾一度輝煌,但是,沒過多久,他們開始變得頹廢起來,步入了職業的“枯竭”期。他們失去了往日的鬥誌,錯過一次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開始走下坡路。盡管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往日的“鬥士”為何一蹶不振,但是,他們確實不努力了,做事的標準降低了,變得更加沒有效率了。他們前進的腳步被擱淺了,於是很快走到了事業的盡頭。
大家遲早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究竟適合做什麼?”而不僅僅是“我要做什麼?”一個人可能會突然產生一種很模糊的想法:每個人都是社會關係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就是一種“給予和獲得”的過程。其實,無論做什麼,最好的職業莫過於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這會讓人感覺良好,充滿了期待。
如果把這個世界看做是一個大型蓄水池的話,那麼任何人都沒有具體的職業而言了。我們大家都是“蓄水工”。對待生活的善惡之分,歸根結底看你是擁有一顆“給予之心”還是“攫取之心”。
由上所述,第一種類型的人很幸福,他感覺到自己與自然的力量合二為一,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這一點絕不可以單憑工作本身的性質來孤立地判斷,還要看對待這份工作的嚴肅認真的態度。第二種類型的人把這個世界當做一個有利可圖的“開采礦”,為了謀取私利,不斷地“破壞”這座“開采礦”,隻知攫取,投機取巧的後果就是自我的迷失。
職業這個詞經常被誤用。比如說,用工作成就的大小來判斷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偉大與否,這太過偏激,這是一個錯誤。社會真正需要的就是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不要處心積慮地取代他人,要努力擴展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要知道,高高在上的位置未必就適合你。
無論你的選擇是什麼,把握一個原則:你的工作不可以耗盡你的精力,要留給自己享受生活的活力。職業定位過高會很痛苦,這樣的人已經失去自我,野心會把他淪為工作的奴隸。
不要做任何人的奴隸,包括你自己。把握好自己,要思路寬闊,切忌狹隘自私。讓自己有尊嚴地活著吧!你的命運由你主宰,多花些時間享受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