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順應環境(3)(2 / 3)

大家要有一雙“慧眼”,你想做的事必須是源自內心的真實渴望,而並非虛榮自負作祟的低級趣味。一段時期小有成就的人經常會誤導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人。注意,在你看來完美的職業,要得到它,必須付出應有的代價,要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磨礪,這未必是你想經曆的。

忽視強化才能的機會,是冒險的行為。如果你不能善待每一次機遇,那麼你的才能在不利的環境中會遭遇重重阻力而難以繼續發展,最後窒息而死。

我們看到,有很多的年輕人各自在藝術、文學、新聞、音樂、商業等不同的領域有著極強的天賦。可是,他們沒有抓住機會,漠視自己的才能,虛度光陰。記住,無論你多麼才華橫溢,如果你不重視自己的天賦,對其“不聞不問”,那麼你的渴望和激情會逐漸消退,直至徹底消失。

很遺憾,我們的年輕人接收到的負麵信息太多,他們隻知道一味地追求名利,為了某種工作,培養不適合自己的能力。他們應該清楚地明白一點,對某種職業的渴望應該是符合自身狀況的,要認真聽取自己內心的召喚。隻有我們擅長的,才是適合的。

很多年輕人渴望做一些不符合自己能力的事情,這種想法往往是膚淺的、短暫的。如果你發現某種渴望一直在腦子中回旋,且從未變弱,也沒有任何事能替代這種靈魂的饑渴,那麼這一定不是你身體裏負麵能量的體現。換句話說,那必定是你最強大、最耀眼的某種才華在膨脹。這時候,你要好好地利用它,發展它,實現你的人生理想。

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時都會遭遇失敗,這時要勇於承擔責任。真正的渴望可能會隱藏起來,我們要挖掘它們,隻有這樣,才會證明我們究竟適合做什麼。

有些年輕人經常會抱怨,他們想做一件事,可是,別人總是有機會,自己卻沒有。如果我們的渴望是名副其實的,是持續的,那麼,壓製它、束縛它,與犯罪無異。

如果你的誌向是忠實於內心的,那麼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阻礙你的發展。能讓你發奮圖強的內心召喚是神聖的,這絕不是自大的體現。相反,它是吉祥的兆頭,是物質“大廈”的精神基礎。另外還要記住:不要讓你的夢想消退,甚至消亡。因為,違背身心夢想會枯竭。

通常來說,對某事的自然取向,會揭露一個人的天賦。下麵這件事,在我們的雜誌裏曾經刊登過,也被別人重複利用過很多次了。

在芝加哥的一個家庭旅館裏,住著一對父子。父親做寶石生意,經常出差在外。父親期望兒子長大後能學醫。在這家大旅館裏,住著很多人。兒子對人友好和善,並且聰明、靈巧,喜歡為客人畫漫畫,大家都特別地喜歡他。

父親則迫不及待地讓兒子隨時做好準備,為日後求醫奠定基礎。可是,兒子繼續追求著自己的夢想,而且他很有繪畫天賦。有些客人也發現了這個孩子的特長,因此,去說服這位父親準許孩子在繪畫領域進一步深造。這個孩子就這樣一路追尋著自己的理想,在他30歲的時候,他已經全國聞名,每年的經濟收入超過5萬美元。

經濟統計學家巴布森說:“全世界10個人裏,就有9個人在從事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我們很詫異,難道一些父母不該為孩子的錯誤選擇受到譴責嗎?

由於不利環境的蠱惑或是父母對孩子的錯誤判斷,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飽受生活的打擊。他們常常感到困擾,受到他人的中傷,努力想掙脫這種“不和諧”。如果投其所好,那麼他們該是多麼的成功和幸福啊!

偏離了正確的選擇,很多人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更談不上成功——隻不過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罷了。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時間過得特別的快,他感到很快樂,很振奮,總有使不完的勁,身體裏所有的能量相處地那麼和諧。他不需要向自己不擅長的事妥協。農民不需要什麼法律方麵的聰明機智;磨鐵鑽的人也不需要巧舌如簧;做書桌的工匠,大可不必壓製他們充沛的體力。

查爾斯?F?溫蓋特說:“生活的海洋裏,滿是事業失敗的殘骸。”不要眼饞他人的成就,不要以為隻要將自己置身於忙碌的生活狀態,就是成功的前提。

一位名師提出了一個普通的自然法則:人生的成功和人生的忙碌是不等式,做得多,未必就是成功的人生。因為,他的人生軌跡偏離了他的天性。

六 狹隘自私

在這個專業化的年代,年輕人身處“危險”之中。因此,一個人很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把自己對事物認識的狹隘理解誤認為是專業化的體現。

當一個人專心工作時,應該警惕工作本身所造成的思維的狹窄。名利熏心,為了有所建樹,把自己束縛在某一領域,思維之路也因此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