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橫塘(1)(1 / 1)

我是浙江義烏人,出生在一個叫橫塘的地方。前一段時間回家,聽說橫塘很快也要舊村改造拆遷了,因為市裏準備在那兒建一個大市場,而橫塘所處的位置正在規劃中的市場的中心。

這些年一說起義烏,大家都知道在哪兒,而且多半接下來的反應就是“義烏有一個大市場”、“義烏很有錢”、“義烏人都是做生意的”、“你們家也是做生意的吧”等等,可謂名揚天下。名氣大其實也就是近幾年的事,當年到北京上大學,自我介紹說是來自義烏的時候,同學們大多都不知道義烏在哪兒,有的甚至還說:“一屋(義烏)的?你跟誰一屋的?”弄得人哭笑不得。無奈後來我就幹脆說是金華的,因為行政上義烏屬於金華地區,而金華火腿已經名聲遠播。那時候連義烏尚且不為人知,就更不用說我出生的地方橫塘了。橫塘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村子,印象中也就幾百戶人家,以金姓和何姓人家為主,離義烏縣城五六公裏的距離。雖說不遠,但以前進趟縣城也不很方便,要麼騎自行車,要麼就先步行幾裏地走到大路乘公交車才能到。後來村裏有人買了拖拉機,趕上他們正好要去城裏辦事,我們就蹭著搭一段,有時路上碰到了,他們也會主動停下來招呼我們上車。現在當然不一樣了,路修得很好,開車十幾分鍾的事,而且從行政區劃上來說,橫塘已經被劃入城區,原來的鄉變成了街道,如果規劃中的市場真的開工建設了,這兒就熱鬧了。

真是一不小心成了城裏人了。

拆遷後村子就不在了,我家的老房子也要拆了。從出生到上小學前,我一直生活在老房子裏,後來上學了每到周末假期都會回來,直到上大學後父母在城裏買了房,回來的時間才漸少。

村裏有幾個池塘,小時候我沒少在這幾個池塘裏玩,比如在這兒“自學成材”學會了遊泳,泳姿當然主要是“狗刨式”了。最喜歡的姿勢是把頭潛入水中,側身,兩隻手並攏一起滑水,遊得飛快,後來聽說“蛙泳”之類的才是正確的遊泳姿勢時,我還有很長時間轉不過彎來,覺得沒有狗刨來得快。

當然水中的活動遠不止於此。南方人喜歡吃螺螄,尤其是在夏天,螺螄絕對是一道上等好菜。關鍵是這道菜不用花錢買,也不用種,隻需在池塘裏“摸”來即可。摸螺螄也是我喜歡的水上運動之一,經常拿著一個盆就出去了,把水盆往水上一放,憋著一口氣,一個猛子就紮了下去。在水裏眼睛是不睜的,一是覺得水不幹淨,二是眼睛裏進水不舒服。閉著眼睛在水底和岸邊石頭縫裏一通掃蕩,最喜歡的是在水底摸到石頭,把石頭翻過來,通常都能掃出一把螺螄。有一次掃蕩掃到石頭縫裏居然還摸上來一條鯽魚,可憐的鯽魚晚上就變成我的盤中餐了。摸來的螺螄通常要在盆裏放兩三天,待它們吐完了泥,水變清了才炒。按本地的吃法,我們總是把螺螄屁股剪了再炒,吃的時候用筷子一夾放在嘴邊一吸就成。小時候的經曆讓我一直喜歡螺螄的美味,隻是日後每次碰到沒剪過的螺螄要用牙簽才能吃到的時候,總覺得少了點味道。

後來有一陣子忽然迷上了釣魚,那時候池塘已經被養魚人承包了,不讓隨便釣魚。好在我要釣的不是大魚,都是手指粗細的小魚,養魚人剛開始還時常溜達過來看看動靜,後來覺得小孩子也釣不上來什麼大魚,也就見怪不怪,轉移目標了。魚具純屬自製,有幾樣材料是要買的:魚鉤、魚線和鉛墜,那時常有“雞毛換糖”的貨郎挑子來村裏,買起來也方便。還有兩樣就要就地取材了:魚竿和魚漂。先說魚竿,見過專業釣魚人多半是用竹竿,我也就四處尋摸找了根小細竹竿,將魚線往上一係完事。接下來是魚漂了,材料也很簡單,就是鵝毛杆。每次製作一個新魚漂,村裏的鵝就倒黴了。我總是猛追一氣,在鵝還沒醒過味兒來的時候一把抓住,用力拔下一根羽毛,把根部剪成若幹段,再用針將魚線穿過,再將鉛重配好,魚具製作成功!後來不知道是得罪鵝過分了,還是鵝也記仇,有一次被鵝追得滿處跑,最後還是被狠狠地啄了一下,真是應了這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