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讀書人家(1)(1 / 1)

村裏人提到我們家的時候一般都會說,這是一家讀書人,或曰知識分子家庭,或曰這是書香門第啊。其實也說不上什麼書香門第,父母都是教師,父親教初中,母親教小學。不過在他們成長的那個年代,讀過書的人本來就不多,靠讀書出來工作的人就更少了。

說起來外公倒是更為難得,外公生於1911年,辛亥年老人,上過私塾。在溫飽都不能保證的年代,外公能有機會上私塾,說明家裏條件還不錯,至少也是個小康。隻是外公終究沒能靠讀書有所發展,終其一生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但總歸是認得字的,有時我們放學回家,外公會拉住我們問這個字那個字的。他小時候學的是繁體字,很多簡體字他是拿不準的。

外婆比外公小三歲,沒上過學,在那個年代女學生總是少數。

母親小時候也上了學,這也不易了,那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兵荒馬亂的,要讀書可不是件輕鬆的事。外公讀過私塾,但仍是老思想,認為女兒麼認得幾個字就行了。外婆不識字,卻非常執著地堅持要供母親繼續讀書。結果母親也很給外婆爭氣,初中畢業後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義烏師範學校。考師範學校還有一個實際的考慮:師範學校不要學費,還補貼生活費。就這樣,母親畢業後當了一名小學教師,功勞很大程度上要記在外婆名下,正是在外婆的堅持下,母親讀書讀出了名堂。

但家裏有個讀書人生活壓力總是會大。聽外婆講,以前她嫁到橫塘時還是薄有一些嫁妝的,什麼珍珠翡翠的都有,後來一件件地都沒留住,要麼賣了,要麼當了。這是無奈之舉,實為生活所迫。可惜當年沒有“尋寶”之類的節目,要是按現在的說法,當年的嫁妝估計也算得上是一件件藏於民間的文物了,不一定值多少錢,但多少是個曆史的見證,是個念想。

父親的條件也好不了哪兒去。爺爺奶奶都不認字,但盡管生活困難,讀書的信念卻是一如既往的堅定,這是全家人的共識,要通過讀書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當各方麵基礎都不如所願的時候,隻有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這也是父母親後來一直灌輸給我們的理念。

出於和母親一樣的考慮,父親初中畢業以後上的是金華師範學校,這樣家裏負擔小些。年輕時候的父親也是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畢業後教初中,主教數學,兼教音樂。

不斷努力隻是想告別麵朝黃土背朝天這種靠天吃飯的命運,隻是想從鄉村裏走出來,最終我們走出來了,而這是幾代人不斷奮鬥的結果。

靠讀書改變命運,這不隻是我們一家人的認識,這在當年的義烏幾乎已是共識。

盡管條件艱苦,父親和母親終於都堅持了下來,他們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可以靠工資維持生活,而我們家也成了別人口中的“讀書人家”。

作為讀書人家的孩子,我們的很多習慣還是相當符合人們對“讀書人家”的期待的。我和哥哥都喜歡看報紙,這是父親的影響,所謂關心時事的習慣就是從小養成的。那時候家裏沒有報紙,就到村裏的“代銷店”裏蹭報紙看。從小就開始看書,還記得我看的第一本小說是《嶽飛傳》。前一段時間參加電視劇《嶽飛》的開機儀式,我還頗有感慨,說起嶽飛、嶽雲、牛皋、楊再興等人的故事感覺信手拈來,旁人都說這個主持人真敬業,準備真充分,豈不知這是兒時就開始的“準備”了。

真正讓全家“名揚全村”的是父親的另一項技能:書法。全村人都喜歡父親的毛筆字,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過年都要貼對聯,而當年還不流行上商場買對聯,通行的做法是,要麼自己寫,當然寫得好壞就兩說了,畢竟理論上說,對聯一旦貼上去就要貼一年的,寫得不好實在有些說不過去;要麼就請村裏寫得好的人代寫,父親就成了那個代寫的人。剛開始也就幾個人,慢慢地,名聲就傳了出去,於是前來求字的人越來越多,再後來就成了規定動作。每到過年的時候,同村人都會拿著一疊紅紙來家裏,請父親幫忙。父親是個熱心人,也好個麵子,來者不拒,鄉裏鄉親的也從不收費,同時自己還得準備毛筆和墨汁。每次有人來,父親都頗有服務意識地問人家要寫點什麼啊,有的人準備了自己喜歡的句子,而大多數人都說,你看著寫吧。每當看見自己的作品被貼在村裏村外的門上時,父親的言語間總不禁流露出一份自豪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