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序 一往情深,十年圓夢——我的歌海滄桑(1 / 2)

我今年虛齡78歲,1994年開始搜集、整理、選編中國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1997年—2006年,北方文藝出版社為我出版了5本定名為《解語花》的中國三四十年代的係列流行歌曲集。2007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又出版了我和中國流行歌曲創始人黎錦暉先生的夫人,90高齡的梁惠方大姐共同主編的《黎錦暉流行歌曲集》(上下兩集)。由於這些歌曲50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陸已經絕版,我把這些歌曲挖掘出來,經過整理重新結集出版,消息見報,一石激浪,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雪片般的讀者來信飛到出版社,飛到我所在的單位—齊齊哈爾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讀者來信一天的最高紀錄達到過39封,因為我是把這些歌曲重新結集出版的第一人,喜歡這些歌曲的朋友,在信中紛紛向我訴說他們懷念這些流行歌曲的心情,我成了成千上萬人的朋友和知音。

大家為什麼喜歡這些歌?這要從我們的童年說起。

我們的童年是苦澀的,那時候沒有電視、電腦和今天的孩子們所享受的一切文化生活。從鄰居家的收音機和留聲機裏聽歌、學歌,和小夥伴們歌不離口的哼唱,就是我們的文化生活和藝術享受。上了小學,一首新歌問世就互相傳抄,至今我還記得我自己裝訂的抄歌用的本子是什麼樣子,那上麵我最喜歡的歌是《天上人間》、《魂斷藍橋》、《花月良宵》、《小山歌》等一大批。老師還把走紅的歌曲編成舞蹈教我們跳,歌唱得好的老師,有時還上電台去演唱,我們就守在收音機旁邊聽老師唱歌。看電影是我們的高級享受,常是把大人給的午飯錢省下來,餓著肚子去看有插曲的電影,一遍、兩遍、三遍……一首新歌就學會了。我們這一代人是唱著這些歌長大的,那些優美的旋律,詩情畫意的歌詞,使我們很多人受到了一生中最初的音樂和文學的啟蒙和熏陶,大家對這些歌懷有一份濃濃的感情和深深的懷念,這就是1997年我選編的第一本《解語花》問世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的曆史淵源和情感基礎。

大家如此喜歡這些流行歌曲,它的曆史源頭在哪裏,誰是流行歌曲的創始人?從1998年開始,我一麵繼續整理那個年代人們廣泛傳唱的流行歌曲,一麵到處收集史料,追溯流行歌曲的曆史源頭。

2001年我完成了《毛毛雨下個不停—黎錦暉與中國流行歌曲》一文,經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教授、中國第一位撰寫《黎錦暉評傳》的音樂史學家孫繼南老師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主編黃旭東老師推薦,參加了中國文化部藝術司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黎錦暉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章中我第一個提出了“一曲《毛毛雨》開創了一個時代”的立論。我因身體不好沒有到會,文章是請人代讀的,據參加會的朋友告訴我,我的文章贏得了掌聲。對此我十分高興,畢竟,中國的政治環境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允許我這樣的觀點在如此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上出現,這實在太難得了!更使我高興的是一位研究黎錦暉的碩士生參加了這次會議後,在她的碩士生畢業論文中,稱我的這篇文章是“為黎錦暉及其流行歌曲正名的宣言書”,“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毗鄰”,茫茫人海中我是有知音的。

遺憾的是,我的這篇文章送給多家刊物,沒有人肯於發表。2006年春節過後,我把經過修改的《毛毛雨下個不停—黎錦暉與中國流行歌曲》,寄給了北美的《世界日報》,很快,《世界日報》就發表了這篇文章,從當年的3月10日開始,《世界日報》用12天的時間連載了我的這篇文章,我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在世界的華文報紙中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日報》,著文詳細介紹中國流行歌曲創始人黎錦暉1927—1936年創作時代曲的曆史過程、意義、價值的人,我為研究中國的流行音樂史,又一次做出了貢獻。

我收集的史料彌足珍貴,時間不限於黎錦暉時代,內容涵蓋了中國流行歌曲曆史上眾多的人和事,這使我萌生了把這些史料整理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中國流行歌曲曆史空白的願望。由於年代久遠,資料難尋,我的願望也許隻是不能實現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