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1樂章 歌壇往事說從頭(3)(3 / 3)

曆史被割斷幾十年,造成了無數的“曆史誤會”。2008年有人在上海的《音樂愛好者》雜誌第二期發表文章介紹張帆時,說張帆1935年報考“明月社”時,演唱了一首李香蘭的《夜來香》。李香蘭的《夜來香》問世的時間是1944年,張帆1935年是不可能唱這首《夜來香》的。曆史的錯位是研究曆史的大忌。

“中聯”、“華影”和《春江遺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進入上海租界,上海的“孤島”時期結束。為了控製中國的電影業,1942年4月,日偽當局要新華影業公司老板張善琨出麵,把“新華”(包括同屬張善琨的“華新”、“華成”和中國聯合影業公司)、“藝華”、“國華”和“金星”等十二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了“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

“中聯”從1942年5月到1943年4月的一年間,拍攝影片約五十部,包括張善琨、徐欣夫等人合作編導的《博愛》,張善琨、卜萬倉、朱石麟、楊小仲和馬徐維邦聯合導演的《萬世流芳》,用巴金的名著改編的《春》和《秋》,以及《海上大觀園》、《恨不相逢未嫁時》、《牡丹花下》、《梅娘曲》、《香閨風雲》、《水性楊花》、《情潮》、《斷腸風月》、《淩波仙子》、《寒山夜雨》、《難兄難弟》等,多數以愛情、家庭糾葛為題材,也有偵探片和喜劇片。不久,日本占領當局和南京的汪精衛漢奸政府,都認為電影界對“聖戰”支持不力。汪精衛希望電影中有更多親日的東西,能宣揚“大東亞共榮圈”觀念,並旗幟鮮明地抵製英美帝國主義。

為了著手拍攝這類影片,汪精衛指使自己的親信成立了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全麵負責影片拍攝、發行、放映等事務。“華影”是汪精衛政府宣傳部下麵的直屬單位,由宣傳部在上海的頭頭馮傑任總經理,但製片業務還是控製在日本人川喜多長政和張善琨手裏。

從1943年5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華影”共拍故事片80部,包括《漁家女》、《鸞鳳和鳴》、《鳳凰於飛》、《戀之火》、《美人關》等片。

由於這些影片還是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大東亞共榮圈”,一些官員認為,如果中日合拍影片,政治效果會好些。1943年末,中日合作的《春江遺恨》開拍。日方編劇是八尋不二,劇本經“華影”中方台柱子編劇陶秦審查、修改定稿。中方導演是嶽楓,後又換上胡心靈(龔秋霞丈夫,曾在日本學過電影)。演員包括日本的老牌影星阪東妻三郎和中國的著名演員梅熹、李麗華、王丹鳳、韓蘭根和嚴俊。影片的內容是以19世紀中期,日本商船訪華的事件為基礎,著力宣傳中日兩國應該親善、互助,共同抵禦美、英、法等西方國家。

1945年9月3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群眾輿論要求處理與敵偽合作的電影人,1946年11月國民黨首任上海市長吳國楨開始調查抗戰時期的上海電影業,結論《春江遺恨》是由漢奸拍攝的一部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附逆作品。

在《春江遺恨》中,李麗華演唱了一首歌,這首歌資料中隻注明是《春江遺恨》插曲,沒有歌名,徐景行詞,梁樂音曲,李麗華唱。歌詞是:

海雲悠悠,海水悠悠,我懷念著遠方故鄉,港邊微波皺。良友天涯難話舊,而今安康否?

海雲悠悠,海水悠悠,往事隻有夢中相尋,醒來一番愁。始終深感神明佑,重見故人儔!

隸屬汪偽漢奸政府宣傳部的“華影”,設有自己的音樂部,負責人是梁樂音,曲作者是陳歌辛、黃貽鈞和白明。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控製了為影片譜寫主題歌和插曲的“創作權”。這段時間為電影譜寫主題歌和插曲的,主要是陳歌辛和梁樂音,適應日本占領者的需要,陳歌辛創作了《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之類的作品。這段時間是陳歌辛最走紅的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上海的六場音樂會

1945年初,日本侵略者的失敗已成定局,控製中國電影業的“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的製片業務全麵停止,電影界和日本人合作的頭號人物張善琨也帶著家眷離開了上海。不再忙於拍片的明星們,轉而舉行個人的或集體的“音樂歌唱會”,上海的歌壇熱鬧了起來,以致有的媒體說:“1945年是上海的歌唱會年。”

下麵按時間先後把當時的新聞媒體對每場音樂會的報導原文轉載這裏,就算是一次回顧曆史的花絮吧!

周璿的首場獨唱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