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琴,畫家,93歲,1930年第一批進入“明月社”的小演員,11歲就寫了《寄給父親的詩》,參加了“明月社”華北、東北巡回演出的全過程,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為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當年“明月社”在報紙上刊發的照片,她可以清楚地說出每個人的姓名,使我知道了明月社當年的人員組成情況。

嚴佐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流行歌曲著名作曲家嚴工上的長孫,嚴個凡之子,毫無保留地把他祖父、父親當年從事流行歌曲創作以及作為“嚴工上藝術之家”的相關情況提供給我,使我的“史話”能夠更真實地再現曆史,提高了曆史價值。

嚴半之,嚴工上的孫子,著名流行歌曲作曲家嚴折西的兒子,2002年就把他收集到的他的父親嚴折西創作的流行歌曲的目錄,我找不到的歌以及嚴折西留下的“自傳”,1949年以前的新聞媒體有關嚴家的報道等珍貴史料,無條件地贈送給我。

李寧國,新加坡老歌俱樂部副會長,中國上海三四十年代絕版名曲唱片的收藏家和修複這些老唱片、使當年歌星原聲再現的CD的出版者。2002年以來,為我提供了他所收集到的有關中國流行歌曲的大量史料,至今對我要了解的情況,有求必應,不厭其煩地為我查找,回答我的問題。是我研究中國流行歌曲曆史的有力支持者,我在新加坡忘年之交的好朋友。

柯傑雄,馬來西亞的專欄作家,專門撰寫中國三四十年代流行歌壇的作曲家、詞作家和歌星曆史及藝術活動的情況、信息,每次發表的文章都要寄給我,對我幫助很大。

劉學麟、普天保,著名作曲家劉雪庵的小女兒和女婿,多年來為我提供有關劉雪庵創作生涯和作品的史料,對我了解劉雪庵給予了很大幫助。

劉學軍,以三十多歲的年齡,已經多年研究中國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是我在研究中國流行音樂曆史時的又一位忘年之交的好朋友,對我的幫助是“有求必應”。

孫繼南,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藝術學院教授,著名音樂史學家,《黎錦暉評傳》和《黎錦暉與黎派音樂》的作者。作為“學院派”的音樂史學家,對我研究流行歌曲的曆史,從理解到大力支持,2001年就把我研究黎錦暉的第一篇文章《毛毛雨下個不停—黎錦暉與中國流行歌曲》,推薦參加了紀念黎錦暉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使我在眾多音樂界專家學者麵前亮相。2007年又幫助我校對出版了《黎錦暉流行歌曲集》。近十年來時刻關心著我的情況,發現新的史料都毫無保留地提供給我,是我終生不會忘記的“良師益友”。

黃旭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也是推薦我參加上述研討會的老師之一,2005年又幫助我落實了《黎錦暉流行歌曲集》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事宜,也是我終生不能忘記的老師。

鄭端成,佳木斯市綏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7年開始幫助我查找歌曲,並關注中國圖書的出版信息,發現有我需要的圖書出版,都要買來給我,對我及時掌握信息,不斷補充史料,給予了很大幫助。

……

我要感謝的朋友太多,太多,從我1994年開始收集、整理、選編、出版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已經出版的七本歌曲集,使我在中國大陸和許多國家、地區,贏得了無數的朋友和知音。如今我的這部書問世,大家都會為我高興,為中國流行歌曲的曆史將不再被曆史塵封、被時光湮沒而激動和自豪!

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年,在人們對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還不予承認、不敢承認的時候,敢於衝破禁區,出版了由我選編的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集《解語花》,成為中國大陸最早出版已經絕版半個世紀的流行歌曲的第一家出版社,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今天,他們又以卓越的膽識,出版了《魂縈夢吟夜上海—流行歌曲滄桑史話》,又一次開曆史先河,為搶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出了新的貢獻。我衷心感謝北方文藝出版社多年來對我的大力支持,祝願他們不斷取得新的輝煌!

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