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十載,增刪、改寫多次,在2009年的新年來臨之際,我的26萬字的手稿終於可以交出版社付印了。不知是由於如釋重負,還是不知所措,心率總在100次/分左右,同時伴有頻繁的早搏。一個79歲的老人,由緊張將要進入休息下來的狀態,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吧!
我完成的這部《何日君再來—流行歌曲滄桑史話》,敘述的是從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問世到1949年中國大陸不再唱流行歌曲為止,二十多年時間流行歌壇的風雲變幻。在內憂外患的曆史背景下,中國的流行音樂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和世界流行音樂的發展同步前進,引領了從中國大陸到東南亞一帶流行音樂的潮流,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大國風範。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的寶貴財富。
“史話”中通過對22位作曲家、38位詞作家和43位歌星、29位演唱電影歌曲的電影明星的介紹,展示了那二十多年間中國流行歌壇的幾度輝煌。以如此恢弘的規模提供如此博大和厚重的信息量,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幾無第二人。
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的流行音樂長時間裏被音樂史排斥在外,成為音樂史上被遺忘的角落。撰寫這部書,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這一曆史空白,不為後人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流行歌曲誕生、發展曆史過程的人們,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都有文章、著述發表。由於年代久遠,史料難尋,這些文章著述常出現曆史年代、人物、事件不準確的問題。為了使史實清楚,本書所依據的都是當年權威的報紙、刊物最原始的記載,其次是當年的作曲家、詞作家和演唱者本人撰寫的回憶文章。中國流行歌曲創始人黎錦暉和他的夫人梁惠方大姐的回憶錄,以及黎錦暉當年出版的文章、作品,使我們對中國流行歌曲的黎錦暉時代,有了整體的了解。著名歌影雙棲明星王人美、黎莉莉、周璿、李香蘭、歐陽飛莉等人的回憶文章,以親身的經曆和感受,記錄了她們自己也記錄了那個時代,使“滄桑史話”所敘述的史實有了可靠的依據。當年最活躍的作曲家、詞作家和歌星們的後人,也鼎力相助,盡可能地為我提供他們僅有的文字資料和頭腦中的珍貴記憶。海內外愛好中國三四十年代流行老歌的朋友,把他們知道的一切都告訴我,希望我能完成這部“滄桑史話”,不要半途而廢。
1927年—1949年是一個曆史階段,對每一位作曲家、詞作家和歌星,重點介紹的是他們1949年之前在流行歌壇的活動情況和成就。向50年代以後延伸的部分,不是敘述的重點,多為簡單交代一下他們的歸宿。時代不同了,50年代以後在香港、台灣創作、傳播流行歌曲活躍在港台的詞曲作者與演唱者,應有人專門研究、介紹,這部“滄桑史話”沒有承擔這一任務,敬請讀者原諒!
這部“史話”,最多的一稿曾寫到近40萬字,考慮到篇幅太長,更考慮到這是一部“流行歌曲”的“滄桑史話”,每一個人物隻保留他們在“流行歌壇”的活動情況和成就,與此無關的內容全部刪除,至於這樣做是否合適,請讀者指正。
我刻骨銘心的感受是,回顧和敘述那段曆史,是成千上萬曾和中國流行歌曲有過某種淵源,甚至是並無淵源隻有感情的人們的共同心願。無數的朋友幫助我,和我一起把這段曆史記錄下來,這是曆史的需要,也是曆史的囑托。我要感謝的朋友太多,隻列一份特別鳴謝的名單吧。
丁雍序,上海虹口區教育學院退休教師,流行老歌的愛好者,2002年開始代我在上海跑圖書館、查資料,不辭勞苦,無怨無悔,對我完成本書給予了最有力、有效的幫助。
忻鼎稼,原上海複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1998年移居加拿大後又移居美國,一直為我搜集美、加等地有關流行音樂的信息,支持我在國外發表作品,擴大我在世界各地的影響。
梁惠方(黎錦暉的夫人)及其國內外的子女—譯民、譯遂、譯榮、明康和長孫黎鋒,都毫無保留地向我提供有關中國流行歌曲誕生、發展的史料。
張振洲,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譯審,30年代著名流行歌曲作曲家張簧的二女兒。在她的幫助下,我知道了1930年“明月歌舞團”赴平津和東北巡回演出時,住在北平東城棲風樓59號,招生、排練,中國第一批時代曲和時代曲歌星從這裏走上舞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