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和珅礪心誌
一個人成功與否,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是看他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以及對待環境,尤其是逆境的態度。順風順水是難以體現一個人的能力水平的,隻有在逆境中的表現,才最能說明他的能力。
和珅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理智地控製自己,不放棄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從不隨波逐流,這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他把困境變成砥礪心誌的磨刀石,把困境當做自己發展的訓練場,這是何等的豁達。
古語雲:“艱難因苦、玉汝於成。”有一句歌詞也唱到: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許多人經受不起厄境的洗禮,在淒風苦雨中消沉,在大浪淘沙中迷失。幸而和珅家道中落而未能奪其誌,沒有向命運低頭。
和珅的幼年,懵懂之年就不得不麵對生命中的第一次巨大的考驗。還在和珅年少之時,家中就陡發變故,將他一下推到了人生的危境之中。
和珅雖不是生在大富大貴之家,但也是將門之後,原本有穩定的生活來源,不必為日常生活所累,可以令他過上悠閑、舒適的生活。若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我們就難以在史料中尋見乾隆帝的最大寵臣和宰相的和珅了。
和珅三歲喪母,幼年時期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大不幸。和珅的父親常保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要不是有世襲的蔭職和“著名的兒子和珅”,恐怕這些我們也難以知曉。他身為福建都統,很少在京城,也少有接近核心權力層的機會,所以也無法調回京師。他多年戌守在外,無暇照顧和珅及其弟弟和琳以及家庭。繼母對待他們兄弟也是少有笑臉,難見溫情。和珅兄弟每日在繼母的白眼中度日,甚是淒涼悲苦。所以,和珅是在難覓父愛,也無母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和珅家中基本沒有額外收入,除了官封地之外也沒有置辦什麼產業,全憑父親一人薪俸過活。雖然衣食無憂,但差不多也是“月光族”。
也許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得和珅、和琳小小年紀就嚐盡了人間的疾苦,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兄弟二人都非常爭氣、發奮攻讀,和珅九歲時(乾隆二十四年)與和琳一起被選入鹹安宮官學。
鹹安宮官學是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要進入該所學校,必須是八旗子弟中長相俊秀者及內務府子弟,同時學業要十分優異,每年隻選八十名左右的學生人學(八旗中每旗選十名),而且堅持寧缺毋濫。學校設管理大臣、協理事務大臣,另有滿漢總裁。總裁須是翰林,教師也多是翰林,極少數不是翰林的,也必是享有盛名的飽學之士通過考核後方可擔任。學校不僅開設一般的經、史、子、集課,而且還開設滿、漢、蒙、藏等多種語言課,同時教授騎射、習用火器。可以說,鹹安宮官學是培養文武全才的貴族學校。
鹹安宮官學不收學費,但日常生活費用需要自己打理。憑著父親常保的薪俸,和珅與和琳到也不必為讀書之外的事情操心。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看來天將降大任於和珅,必先苦其心誌。和珅十歲時,苦難再次向他襲來,父親常保在福建任上突然病逝。全家人唯一的生活來源也突然中斷了,家中的生活立刻拮據起來。
常保並未為子孫後世留下多少家產,因此,少年和珅雖身處累世為官之家,卻連日常生活都難以保證。加上喪母失怙,心理上遭受沉重的打擊,真正處於人生的低穀。
沒了父親,和珅與弟弟和琳在京城鹹安宮讀書的吃穿用度更加緊張,學習、生活費用沒有穩定的來源,不得不借錢度日。向周圍的親戚朋友借錢,剛開始還有人借,次數多了,別人也就不再與他來往。這些人有的是怕借錢以後有去無回,和珅還不起錢;有的是看不起和珅這樣的“窮親戚”,失了他們的身份。就連他的外祖父嘉謨也對他誤會重重,以為他隻是一個借錢維持“高消費”的紈絝子弟,和珅心中無比煩惱。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和珅心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世態炎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