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兄為父,他盡量在弟弟麵前充當小大人,盡己所能為兄弟二人籌錢。他也在一次次的求助過程中鍛煉、成長起來。這些隻是更加激發了他奮發向上的勇氣。
通過這種由盛而衰、幼年成孤、四處借錢度日的不凡經曆,和珅鍛煉出了極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他逐漸變得堅韌而又深藏不露、老成持重起來。就像一林破土而出的嫩芽,在經曆了淒風慘雨的洗禮之後,終於茁壯成長起來,散發出無限的生機。
和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世人曾為此爭論不休。但是,他在幼年時期所遭受的磨難,對他能夠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這是世所公認的。
和珅生命中的不幸絕非他所願望,也並非他成功的必經之路。憑和珅的聰明才智和機敏好學,成功是必然的。他的不幸經曆隻是一個催化劑,加速了他自我砥礪、鍛煉的進程。先秦的孟子曾說過:人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後才“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使其達到成功的彼岸。
八旗子弟獨翹楚
和珅是在自己家中的私塾裏開始自己的啟蒙教育的。剛開始,和珅與比他小三歲的弟弟和琳一起,專門請私塾先生啟蒙,隻是教授一些諸如《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入門讀物。當然也零星接觸了一些“四書五經”的知識,但並沒有係統、規範地學習。和珅10歲時,與弟弟和琳先後被選入了鹹安宮官學讀書,開始接受係統的教育。
鹹安宮官學坐落在皇宮西華門內(此地在康熙年間,曾經拘禁過皇太子胤礽),與武英殿相鄰。這裏明代為後妃居所,天啟皇帝的乳母、曾與大太監魏忠賢狼狽為奸的客氏就居住於此。清兵入關後曾一度閑置不用。雍正即位後,為加強對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思想教育和控製,鞏固皇權,便決定利用此地設置一所學校,以彌補“景山官學生功課未專(位於神武門外北山門兩側)”,同時便於自己直接督促和控製。
這所學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校,而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官學。它創辦於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親自提議由內務府負責創辦。命令“於內務府佐領管轄下的幼童及官學生內,選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餘名,委派翰林等著住居鹹安宮教習。”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內務府遵旨在景山官學生,以及內務府佐領管轄下閑散幼童中,視其俊秀可以造就者,選了90餘名學生就學。
鹹安宮官學由內務府一人為總管,負責督促檢查。除各科教習外,設筆帖式一人,負責文書工作。起初學生不在學校住宿,晨入暮散,提供午餐。除學習所用筆墨紙硯、弓箭馬匹等由官府提供外,每一學生每日補助夥食菜銀五錢、米一升,每月發銀二兩為零花錢。
鹹安宮官學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各設教師一人,教授騎射和滿語的教師三人。該校所設課程,主要有滿、漢、蒙古語文以及經史等文化課。此外,每個學生還必須學習騎射和習用火器等軍事課程。鹹安宮官學的學製一般為五年;期滿考核,一二等給七八等筆帖式,賞緞匹、筆墨等,餘者年幼留校絞續學習,年長者退回本旗。此外還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的鄉、會試。由於宗室和八旗子弟參加的鄉、會試單獨舉行,錄取比例高,因而,隻要進入鹹安宮官竽,就已經半隻腳跨入仕途,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快車道。
這樣看來,這所學校一開始的目的就主要是為培養內務府人員的優秀子弟上學而專門設立的。及至乾隆年間,學校的性質有所改變,它除了繼續供內務府官員的優秀子弟就讀外,生源已經主要是大量八旗官員的優秀子弟。
嘉慶、道光時期,做過雲貴總督和翰林院編修的吳振在其所著《養吉齋叢錄》中就有具體描寫:“鹹安宮官學,在大內西華門內,為八旗官員子弟讀書處。總裁以滿、漢翰林各二員充。其後由掌院派充,滿二員,漢四員。按日稽課,西配殿讀滿洲書者,則滿總裁稽之。”在該校擔任講課的教師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是進士、舉人出身者。學校分為漢書十二房,清(即“滿”)書三房。主要教授文武兩科。文的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清文(滿文)與蒙古文、藏文;間有詩詞、書畫等方麵的培訓。武包括騎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的軍事課程等。每年都要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授予相應的官職。一般來說,一等的為筆帖士(滿語為“巴克什”,意“學者”也;漢譯為“書記手”,主要從事記錄、謄寫檔案、文書,以及翻譯滿、漢奏章等事)。又,據英廉後人福格(字申之)所著《聽雨叢談》中記載:“‘筆帖式’為文臣備儲材之地,是以將相大僚,多由此途曆階。”二等的為庫使、庫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