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世源流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了和(2 / 2)

到了乾隆年間,學校的組成有所變化。乾隆元年二月,乾隆帝親自下令,在內務府所管轄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所屬“上三旗”的90名學生內,從中挑選出30名優秀者送鹹安宮官學讀書;此外,再令八旗都統等,將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選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願讀書者,也可以在份額內準其入鹹安宮官學讀書。凡在鹹安宮讀書的學生,除了有補貼之外,學習時間也不僅僅局限在十年之內(八旗官學的學生,必須十年內完成學業),一直到出任為官前,均可在校學習。

鹹安宮官學在當時來說是一所優秀的學校,在這裏可以係統地學習文武兩科,福利待遇也好。所以,清朝許多精英都在該校讀過書。例如,大學士英和的父親德保、軍機大臣兼大學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後在該校學習過。他們都是在中了舉人或進士後才離開這所學校的。他們所學的各種知識,基礎十分紮實,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書五經》還能倒背如流。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鹹安宮官學的學生絕非一般等閑之輩,他們都是從眾多的八旗子弟中經過仔細挑選,擇優錄取的;這些學生不但品學兼優,而且長相風流倜儻,個個都是儀表人才,是真正的“精英教學”。

學校的任課老師更是沒得說,絕大多數都是進士出身的翰林。該校課程多樣、全麵、正規,要求嚴格,教學效果好,成績顯著,培養了一大批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幹才。鹹安宮是名副其實的“重點大學”。

和珅大約是在10歲左右進入鹹安宮官學的,由於他天資聰慧,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再加上他有一股向上的精神,非常用功,因此經常得到老師們的誇獎、表彰。例如,後來得到他信任、照顧與提拔的老師就有吳省蘭、李潢和李光雲諸人(這些人有的還曾在他家任過教)。

由於和珅的博學強記,在鹹安宮官學學習期間,他不僅傳統國學典籍背誦得滾瓜爛熟,而且他還精通了滿、漢文字。此外,他還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以及西域秘密咒語。與此同時,他的詩詞書畫水平也都有了一定提高。和珅如饑似渴的汲取豐富的營養,完全超過了當時的其他學員。這從當時著名學者袁枚表彰和珅、和琳兄弟“少小聞詩通禮。”也能看出來。

和珅在諸同學中更是鶴立雞群。因為在清朝中期,八旗子弟的大多數都已腐化墮落,終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紙醉金迷”之中;他們整日養尊處優,提籠遛鳥,無所事事。於是,他們整日進戲院、去煙花之地,並以此為樂。更無一技之長,徹底淪為紈絝子弟。與這些終日遊手好閑的八旗子弟相比,和珅確實是一個勤奮上進、出類拔萃的人物。

在這裏,和珅不僅掌握了各種知識技能,還有其他一些收獲——結識了一批有背景的名人子弟,這是寶貴的人脈資源。加上從這裏出去的學生都好似名牌大學畢業,有了這個超硬的牌子,特別受到皇帝的重視,確實是仕途開始的最好的敲門磚。正是在這個時期係統、全麵的接受各種知識,才使他日後為官時充分施展了“才能”。

變賣祖業為求學

和珅的父親常保死後,門庭冷落鞍馬稀,有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家境就迅速敗落了。沒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學習又是一個短時間內“隻有投入,沒有產出”的行業,和珅卻堅持要把讀書繼續下去。和珅從哪裏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也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功利思想,也許是和珅認識到自己家庭的現實情況,刻苦攻讀,以求科舉的金榜題名才是唯一出路。無論是哪種原因,反正和珅是下定了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鹹安宮官學的學業繼續下去。

為了籌措生活費用,身為家中長子的他隻得忍住羞愧,迎著別人的白眼四處去借錢。他先向父親生前的故友去借錢。常保生前的故友,在他在世時,常來常往,親熱非常,及至常保病逝,不僅帶走了和珅的希望,也帶走了親戚朋友們的交情。

涉世未深的和珅本以為他的那些叔叔大爺們絕不會見死不救,於是滿懷希望地登門造訪,誰知不是被趕出就是吃閉門羹。一次次的乞求,除了讓和珅體驗一次次的屈辱外,沒有換回一個銅板。

眼看家中難以為繼,和珅想起祖父曾經留下十五頃官封地,在保定一帶,於是去保定想辦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