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決定是大膽的,也是正確的,靠著賣地所得的銀兩,他與和琳在鹹安宮官學的學業才不至於中斷。在這裏,和珅受到了很好的傳統教育,為他日後為官能充分施展才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英廉賞識結親家
刻苦努力的和珅在鹹安宮官學的優異表現,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時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的英廉,英廉對和珅非常賞識,知道他誌向遠大,絕非池中之物。於是把心愛的獨生孫女許配給了和珅。於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8歲的和珅時結婚,妻子為大學士英廉的孫女馮氏,英廉為其孫女準備了豐厚的嫁妝,並親自主持、操辦了和珅與馮氏的婚事。這樁婚姻對和珅以後仕途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大學士英廉為何會把掌上明珠嫁給和珅呢?這就要從英廉說起。英廉,字計六,號夢堂。他家原來本姓馮,祖籍遼東,內務府包衣籍漢軍鑲黃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舉,最初為筆帖式,從事文秘工作;後來幾經升遷,官至淮安府同知、永定河道台、內務府主事、內務府正黃旗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戶部侍郎、刑部尚書、正黃旗滿洲都統、協辦大學士、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同時他還任過《四庫全書》正總裁的官職。可以說他是乾隆時期頗得皇帝青睞、信任的權臣之一,是當朝的大紅人。
他生前受人尊敬,死後連皇帝也對他表示尊重之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廉病故,乾隆帝特賜白銀5000兩為其治喪,祀賢良祠,諡文肅。由此可見,英廉在乾隆朝始終為官,並身居顯位,並沒有受到他出身的影響。英廉為官清正廉明,政績突出,而且名聲極好,因此頗受乾隆帝的器重。
英廉有一個兒子和兒媳是先他而去的,並留下了一個女兒。因為這個小孫女自幼失去雙親,作為祖父的英廉就對其格外憐愛,精心嗬護、培養。待到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英廉為了給她挑選一個理想的佳婿,使其後半生免受淒苦,確實費了一番苦心。他要為孫女找一個既品行端正,又年輕貌美;既才氣出眾,又善解人意,將來有所作為的才貌雙全的好後生。他慧眼獨具,最後選中了和珅。
我們說了很多和珅的聰明機智,未曾提及相貌。其實和珅確實是難得一見的美男子。他是一個英俊青年,一表人才,百裏挑一,討人喜愛。在《秦鬟樓談錄》中,描寫他“軀幹如中人,麵白皙而事修飾,行止輕繯,不矜鹹儀,言語便給,喜歡詼諧,然性機敏,過目輒能記誦,每有所言,皆能悉舉其事之本末。”總之,他是一位外表英俊,才華橫溢,能言善辯,辦事幹練,才能出眾,人見人愛的後起之秀。由此可見,英廉不僅善於施政,更是一個頗有眼力和遠見的人。正是看到了和珅的光明前途,因此他決心將心愛的小孫女許配給他。
和珅與馮氏結為伉儷後,兩人相親相愛,感情甚篤;夫唱婦隨,比翼雙飛,彼此相約百年合好,白頭到老。這種真摯的感情,從嘉慶三年(1798年)馮氏去世時,和珅所表現出來的沉痛、悲傷與落寞的心情,就可以略知一二。
馮氏去世當年,和珅曾為妻子馮氏一連作了六首“悼亡詩”,可見對其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其中一首寫道:
結縭三十載,所願白頭老。
何期中道別,入室音容杳。
屏幃尚仿佛,經卷徒潦倒。
淚枯挽莫眾,共穴傷懷抱。
遊川分比鱗,歸林歎隻鳥。
追思病時言,尚祝餘足好(時餘足疾複作)。
猶憶含殮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餘,誰與伴昏曉。
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珅與馮氏夫婦結婚三十餘年間,彼此關係一直很融洽,以致和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難以相信馮氏的離去,就連她說的話也都言猶在耳,難以忘懷。
?與馮氏結婚不僅使和珅獲得感情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英廉此後對和珅的賞識與提攜,為和珅仕途飛黃騰達創造了寶貴的條件。和珅獲得的第一個有實權的職務是戶部侍郎,而戶部尚書正是他的太嶽父英廉;和珅到雲南查辦李侍堯一案,是太嶽父英廉等人負責查抄李侍堯在京財產的;和珅獲得的戶部尚書一職務,又是太嶽父英廉升任大學士後留下的,其中聯係耐人尋味。總之,太嶽父英廉是和珅進入仕途的提攜人和領路人。他對馮氏的感情深厚,也不無這方麵的原因。
?婚後的和珅更是春風得意,一是自己娶到了馮氏這樣的嬌妻,二是慶幸能夠得到英廉的垂青,自此更是勤勉讀書,準備考試,為入仕爭取資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