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衛有上三旗侍衛的區別,日常護衛,鑲黃旗在前,正黃旗在中,正白旗殿後。站班時有嚴格的製度,鑲黃旗在左,正黃旗在右,正白旗分左右居兩旗之次。以上各旗侍衛都由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管理。日常每旗侍衛分六班,由章京一人帶領值勤。
清代侍衛名目繁多,有乾清門侍衛、鑾儀衛侍衛、上駟院侍衛、司轡侍衛、司鞍侍衛、茶膳房侍衛、傘上侍衛、十五善射侍衛、善騎侍衛、善射鵠侍衛、善強弓、善撲侍衛、奏蒙古事侍衛、上虞備用處(黏竿處)侍衛、庵鷂房侍衛、鶻房侍衛、狗房侍衛等。這些職位一般由滿洲、蒙古貴族子弟充任。漢人也有擔任侍衛的,由科舉武進士充任,一般一甲第一名可授一等侍衛、一甲二名、三名可授二等侍衛,二甲前十名可授三等侍衛、藍翎侍衛。
侍衛的職位也有優劣之分,其中以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最為風光。禦前侍衛一天到晚侍奉在皇帝身邊,圍繞皇帝轉。先別說能力如何,至少混個臉熟。其次就是乾清門侍衛,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這兩種侍衛都是皇帝的親信侍衛,要對皇上絕對忠誠,出身要好,也就是說,隻有通過嚴格“政審”的人才能充任。這兩種侍衛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轄,而是由禦前大臣直接負責。禦前大臣一職由滿、蒙親貴王公充任,統領乾清門侍衛、禦前侍衛,直接服務於皇帝和內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歲的和珅獲得三等侍衛的職位,挑補黏竿處,又稱上虞備用處。主要負責皇帝出行時一應儀仗事宜,又叫“打執事”,此處的工作人員就叫“執事人”。上虞備用處是有一定實權的部門。此處的侍衛負責每天早晨到內奏事處接收奏折,還有負責稽查官員二人,如發現奏事處有形跡可疑人員走動,有權命令上虞備用處的侍衛緝拿。
清朝統治階級是崇尚武力的滿族,受其傳統思想的影響,侍衛的地位、權力都比較高,他們不僅宿衛殿廷,扈從警蹕,而且號可以傳旨、奏事、出使、授將和拘捕犯人、審理案件等,可謂權力極大,故而仕途一般都很順利,升遷較快。正是由於崇尚武藝的社會風尚,使得侍衛疏於文化等方麵的修養,及至清中期,因承平日久,就連武藝射箭等傳統也都逐漸荒廢,不思進取了。
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那些八旗子弟的侍衛們:很少讀書,甚至還有滿、蒙文字都不知曉的。見麵相互問候,竟然有人難以以禮數相對答,訥訥不語。就算偶然間碰上一兩個能讀一兩句詩詞、讀一小段小說的,必定被周圍的人視為滿腹經綸的人。更有甚者,有的辦事員竟然不識字,令人歎為觀止。
這樣看來,和珅可謂鶴立雞群。他具有極強的進取心,有著出人頭地的強烈信念,堅信隻要努力錘打磨練自己,總有嶄露頭角的一天。而且,他還充分利用侍衛職務比較清閑的機會,努力“充電”,提高自己,積累了不少知識。他這隻大鵬,始終沒有放棄一飛衝天的夢想。
展才華和珅近身
和珅就這樣陪著小心默默伺候了皇上三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歲的和珅終於等到了在乾隆帝麵前展現自己的機會。並且官運從此亨通,運氣好得讓其他人有點兒回不過神兒來。
一年間,他就從三等侍衛被提升為乾清門侍衛、禦前侍衛,兼副都統。第二年正月,剛剛才27歲的他,就被乾隆帝任命為戶部侍郎,協助戶部尚書管理全國的戶口、田畝、賦稅以及財政收支等各種事宜。不到兩個月,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他又被升任為軍機大臣,這是他得以進入中央核心集團,成為皇帝的心腹,開始管理中樞政務。該年四月,又兼任內務府總管。八月,兼任鑲黃旗副都統。過了三個月,到該年十一月,又被任命為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帝又讓他管理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並擁有在紫禁城內騎馬的特權。
和珅在這一年內他先後六次升遷,升遷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簡直就是坐了火箭。同時其全家的旗籍也從正紅旗抬入了正黃旗,由“下五旗”成員,變成了“上三旗”成員;其官職、身份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乾隆帝還把最心愛的第十女和孝固倫公主許配給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當時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都隻有六歲。這樣,和珅便與乾隆成了兒女親家,從此,和珅成了皇親國戚。因此,“寵任冠朝列矣。”這一切就足令那些王公顯貴以及列朝文武官員們側目相看。當時,時人把既是大學士同時又是軍機大臣的人稱為“真宰相”,一般是很難做到的,即便勉強做到這一步,也大都垂垂老矣。而和珅在37歲時,就成了“真宰相”,正是年富力強,宏圖大展之際,怎能不讓人羨慕。誰能想到幼年時期潦倒不堪的和珅,會有如今的輝煌?當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恐怕腸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