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人之下人稱二皇帝1(2 / 3)

從以上令人眼花繚亂的不同官職,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看出和珅的發跡史。他的升官之路一直沒有停止,一般半年之內就會有所履新,而且官位是越做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而且官路也很廣,幾乎是各種高官全都做遍,風光享盡,及至最後總攬各部事務,真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皇帝”了。

從他的履曆中我們很容易看出,他擔任軍機大臣就有二十多年,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以軍機大臣、大學士、步軍統領,又兼任戶部尚書這樣身兼數個重要職務的時間也有15年之久,這等禮遇實屬罕見。在升官的同時,其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和珅從三等輕車都尉晉封為一等男,再晉封為三等忠襄伯,最後晉封為一等嘉勇公,可謂風光無限。

和珅不僅做的官越來越大,而且涉及的範圍也是五花八門,四處開花。從侍衛擢升為軍機大臣、禦前大臣、領事侍衛內大臣、大學士,掌管吏、戶、兵、刑部及內務府、三庫、理藩院、圓明園、茶膳房、造辦處、上駟院、太醫院及禦藥房等事務,還曾涉及文化事務,朝廷內外都是他的同事和屬下。

總而言之,和珅一生不僅升官連連,而且遍及六部、朝廷內外,權勢炎炎,是一個紅透朝廷內外的人物。特別是他在乾隆晚年到去世之前的這段時間,更是任首席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並兼管各部事務,從而控製了官吏任免升遷、財政開支、訴訟裁判等大權,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和珅對清朝中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各方麵均產生了一定影響,並殃及後世,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推手。

和珅扳倒李侍堯

乾隆帝非常寵幸和珅,在和珅剛進入官場時就一直想重用他,但如果和珅不在政績上做出點令人們信服的舉動,也很難令人信服,就算你官位再高,同僚們也會私下裏嘲笑他侍寵而升官,並無真才實幹。和珅自己也覺得理虧,他急需展示自己。為了掩人口舌,乾隆帝很快就給和珅了一次絕好的機會。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雲南糧儲道並曾任貴州按察使的海寧解除舊任,被任命為沈陽奉天府尹,來京述職,按慣例皇帝均要詢問一下該省地方大吏的一些表現。海寧趁機狀告雲貴總督李侍堯貪縱營私,“錢局婪貝藏事”。和珅也在一旁幫腔,乾隆非常震怒,於是命令和珅帶領刑部侍郎喀凝阿赴雲南處理此案。同時令戶部尚書英廉、軍機大臣福隆安等在京查抄李侍堯在京內外財產。

李侍堯,字欽齋,祖籍遼東鐵嶺,原為漢軍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家被抬入漢軍鑲黃旗。他是明末名將李如柏的後代,明末,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鎮守撫順。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初,在努爾哈赤率軍攻打撫順時投降。努爾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將官銜,並把自己的孫女下嫁給他,因此李永芳又叫“撫順額駙”。李永芳此後為努爾哈赤立下了赫赫戰功。及至李侍堯的父親李元亮,更是做過戶部尚書這樣的高官,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李侍堯也是八旗勳舊臣的後裔。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堯蔭得印務章京一職。

史書上稱李侍堯“短小精敏,過目成誦。見屬僚,數語即辨其才否。擁幾高坐,語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陰事,若親見,人皆悚懼。”所以,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在乾隆初年以蔭生授印務章京時,即受到乾隆帝的器重,認為他是“天下奇才”,並破格提升他為副都統。曾有人提出這樣提拔有違先例,乾隆帝卻說:“李永芳之後,安可以其他漢軍相比。”接著,李侍堯先後又轉任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廣州將軍等職,期間頗有政績,建樹較多。

及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升任代理兩廣總督,三年後正式實受。廣州曆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港口,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廣州是中國對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貿易均由洋行(俗稱“十三行”)經營。而“十三行”商人若想保持其壟斷地位,就必須向廣州地方官行賄、獻納。否則難以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兩廣總督一職一向是個發財的肥缺。

此後,李侍堯又曆任任戶部尚書、正紅旗漢軍都統,襲勳舊佐領;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工部尚書等,並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授予武英殿大學士。他先後在兩廣總督任上幹了十五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與緬甸交涉事務繁多,始調任雲貴總督。

從李侍堯的履曆可以看出,乾隆帝讓他長期擔任肩負對外交涉事務的兩廣總督一職,自然是承認李侍堯的才幹。其實還有一個私下的原因,就是李侍堯每年向朝廷進貢最多,乾隆自然滿心歡喜和信任。

李侍堯在二十多年間上貢一百多次,有時甚至一年八九次。他之所以對上貢樂此不疲,當然是為了博取乾隆的信任和寵愛,其實也是為了中飽私囊。李侍堯對上恭順,對下卻嚴酷無比,屬員進貢時,哪個不同時給他備上一份兒?送到中央後,皇帝看貢品甚多,隻是象征性地收一部分,其餘的大多落入軍機大臣和各位閣老手中,還有一部分又返還給李侍堯本人。大量的金銀財物都落入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