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實力決勝做官還憑真實力4(1 / 3)

和珅雖然不曾通過考試獲得功名,但他畢竟在官學學習了多年,平時常以文化人自居。現在皇帝讓他主持《四庫全書》的編修工作,他認為這是一個能夠成就他在文化上的名聲的絕佳機會。他知道乾隆將《四庫全書》作為一項千秋偉業來做,隻要自己能夠為《四庫全書》做出貢獻,乾隆定會更加寵信自己。此外,和珅做了正總裁,紀曉嵐、劉墉等俊傑才子成了他的下屬。和珅還可以趁機在諸位翰林中培植勢力,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和珅格外盡心竭力。

雲南巡撫孫士毅因為涉及李侍堯一案,已經被革職,押解京城。按照孫士毅的罪名,本應發配伊犁流放。若真的發配伊犁,能夠返回內地是在難以料定。幸虧和珅對孫士毅比較了解,知道他頗有才氣,再加上孫士毅在辦案期間還曾經幫過和珅,和珅認定此人可以爭取,決心幫他一把,把他調去編纂《四庫全書》。於是,和珅啟奏乾隆:“孫士毅隻不過是李侍堯案的一個從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況且臣聽說孫士毅才學廣博,如今編纂《四庫全書》正是用人之際,把這樣一個熟讀經書的飽學之士發配伊犁,豈不是暴殄天物?不如將他調去編修《四庫全書》,將功贖罪。這樣一來,孫士毅必定感激皇恩浩蕩,盡心竭力。如果他再出什麼差錯,皇帝再定他的罪,諒他再無話可說。”乾隆見對編書有利,就欣然應允,乾隆為了編《四庫全書》而赦免一個流放之人,可見對這本書的重視。

和珅心中明白,自己那點學問隻能哄乾隆帝高興,真正要編纂《四庫全書》,還得靠“實力派”的紀曉嵐等人,因此非常重視他們的意見。《四庫全書》主體內容的編篡大部分是由紀曉嵐完成的,和珅除了嚴格把關不利於朝廷的文字內容外,平時並不“外行領導內行”,幹擾這些學者的工作,從這一點也可看出和珅的領導才能。

除了編輯人才缺乏外,和珅麵臨的還有文獻的搜集問題。編書需要參考文獻,朝廷雖然已經幾次下詔尋找曆史上流落下來的文獻,但人民曆經戰火,肚子都難以填飽,哪還有精力保護圖書,所以很多民間文獻都散失了。明朝永樂年間成書的《永樂大典》是重要的官方參考文獻,它收錄了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種之多。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古書資料,經史子集、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彙聚群分,甚為詳備。更難能可貴的是,收錄在《永樂大典》的古代文獻都經過詳細的考證,而且未曾刪改,對編修《四庫全書》很有借鑒意義。但是可惜,經曆明末清初的那場戰亂,《永樂大典》全本早已不見蹤影。紀曉嵐等人多次到翰林院查找都沒有結果。

和珅上任後,也曾認真查訪過《永樂大典》的下落。他經過查閱曆史資料得知,《永樂大典》編成後一直珍藏在南京。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將《永樂大典》帶到了北京,收藏在故宮內。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謄寫了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就有正副兩部。後來,《永樂大典》的正本遺失,副本一直保存在明朝的檔案庫內。乾隆時期,檔案庫的藏書無論公藏私藏都已經發展到了頂峰,尤其是翰林院內的藏書更是浩如煙海,再加上一直疏於管理,所以一時無法找到也在情理之中。但和珅堅持認為《永樂大典》肯定就在其中,隻要細細查閱,一定能夠找到。

和珅於是請求給翰林院下旨,再次查找《永樂大典》的下落。翰林院官員雖然老大不樂意,也隻好遵旨再查找一次。

和珅怕翰林院的官員敷衍了事,不肯認真翻閱,於是親自帶人到翰林院的藏書庫查找,但還是沒有蹤影。翰林院的官員說,這部大典一定是在明末戰火中遺失了。和珅又認真查閱了資料,認定《永樂大典》這麼重要的典籍,就算是丟失了,也一定會有記載。現在竟然沒有一點記載,那麼副本應該還在翰林院的某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