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追逐權力手中有權好辦事2(3 / 3)

京城中的學子耳濡目染知道和珅的為人還好說,那些外地來京考試的學子可就不明不白的受了冤枉。和珅對那些不聽話、不知好歹的讀書人從來都是毫不留情,他可不管你你是打哪兒來的。

山西舉人薛載熙就是被這樣除名的。乾隆五十四年,薛載熙趕往京師參加禮部恩科會試。清朝的科考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優劣分為一、二、三等,並分別授予官職。薛載熙自認才高八鬥,並且不出所料地進入複試。一般情況下,隻要不出大差錯,進入複試就意味著已經中了進士,隻是名次會有所出入。薛載熙見自己已經進入複試名單,自然高興萬分,消息傳回山西,更是舉家歡騰,即刻著手準備迎接這個進士。

孰料,天有不測風,複試前夕發生了變故,薛載熙的名字從複試名單中被除去,失去了複試資格。

薛載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著人在京城的親戚中打聽。親戚對他說:“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和中堂,你被除名,肯定是得罪了他,其他人是不敢隨便改動名單的。你好好想想哪裏的做過和中堂,或者有什麼對他不敬的地方?”

薛載熙要不是參加考試,連京城在哪裏都不知道。這次來京城,他連客棧的門都很少出,更別提與別人發生衝突了。至於和中堂,他連聽都沒聽說過,怎麼可能會得罪他呢?

親戚一聽,不屑地一聲冷笑,對他說:“怪不得呢!你既然來京考試,為什麼不去拜訪和中堂,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你不去他府上,給他好處,這難道不是得罪他嗎?你初來京城,可能不知道吧?這和中堂做事收錢是出了名的。隻要他主持科舉,無論你有多大學問和能耐,要想考中,必須先去送錢拜碼頭。否則別想考中;而那些考中的人都必須順從他。拒不順從的人,除非你名滿天下,連皇上都知道,否則要麼除名,要麼落榜。京城的官場盡人皆知,但礙於他的權勢,沒人敢說就是了。”

薛載熙隻顧閉門讀聖賢書,哪有心思關注窗外事?本想來到京城,一心準備會試,考取功名,哪懂得還有這般訣竅。

不用說你也猜到了,這件事確實是和珅搗的鬼。和珅見其他人都來給他送錢,表示對他的尊敬,惟獨這個薛載熙不給麵子,於是有心不讓他進入殿試。和珅擬定複試名單後,上奏乾隆帝批複。和珅對薛載熙的評語是:“單憑學問水平而論,薛載熙的試卷沒有大的問題,隻是詩文有粗鄙亂湊之嫌,奏請停科。”

當時恰巧是乾隆母親皇太後八十歲大壽期間,乾隆心情極好,不想在這些細枝末葉上太過追究,好讓天下讀書人普惠皇恩,於是批複道:“若沒有大的問題,可以加恩寬免。著和珅與諸位考官仔細商議。”

這下還是和珅說了算。和珅仍然不肯放過薛載熙,以眾人商議後的名義上奏道:“薛載熙的複卷與中卷不符,難逃舞弊嫌疑,請記錄在案,留待以後審查。”複試與中卷不符,這種情況很常見,和珅以此為借口,確實是有心置薛載熙於死地。乾隆無心繼續糾纏下去,就同意了和珅的奏請。

薛載熙可算經曆了一次過山車。本來他進入複試的消息已經傳回山西老家,家人也已準備好高規格迎接,不想最後卻是一人孤獨返鄉。薛載熙心裏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學子的倔脾氣卻上來了,他不願意向和珅低頭,隻好韜光養晦,閉門謝客,在家每日刻苦攻讀,盼著和珅哪天會倒台。隻有這樣,自己才能撥雲見日。他非常憎恨和珅,甚至每天讀書後,薛載熙都要焚香跪拜蒼天,詛咒和珅快些倒台,這樣一直堅持了下去,未有間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