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追逐權力手中有權好辦事2(2 / 3)

和珅在全國的眼線眾多,不久就知道了這件事。他把吳省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銀子不是不能收,但你這也太明目張膽了。直隸學政本來就是個肥差,何必要一次吃飽?免得被別人看出破綻,事情要是鬧大了,對誰都不好。”這可是和珅幾十年的貪汙受賄秘訣,是和珅在長期的做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不由吳省欽不服。

和珅控製科舉的事情舉不勝舉,手段也層出不窮。福州有位著名的進士,名叫鄭光策,他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曾經因為反對和珅,而受到了和珅的打擊抱負。

鄭光策,初名天策,字憲光,一字瓊河,又號蘇年。他是福建閩縣(福建福州)人,少年時父親離世,家境貧寒,與弟弟鄭天衢一起相互依靠、努力讀書,互為師友,在當地很有名氣,有“二雄”之稱。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鄭光策考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候選做官,此後鄭光策仍然日夜攻讀詩書,從未懈怠。他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給乾隆寫文章,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命其在浙江會試。

和珅當時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跟隨乾隆一起南巡,乾隆就命令他監試這次考試。交卷時,和珅看到乾隆帝的禦座下麵有個踏腳用的小腳幾,就故意坐在上麵收取試卷。這樣一來,下麵的考生交卷時,就不好站著交卷了。因為和珅離乾隆很近,所以隻好跪著呈上試卷,看起來就好像給和珅下跪一樣。

鄭光策當時已是進士,自然心高氣傲。他見和珅借皇帝抬高自己,趁機侮辱讀書人。於是與同鄉福建名士林喬蔭等人約定,交卷時隻拱手行禮不下跪,交了考卷就憤憤地退下。和珅見鄭光策駁了自己的麵子,對他懷恨在心。於是在閱卷時,故意將所有福建人的考卷藏起來,根本就不閱卷,結果福建無一人考取。

鄭光策知道隻要和珅一日在朝中為官,他就永無出頭之日,於是回到福州老家,刻苦鑽研詩書文章,除了熟讀聖賢書,還積極研究對現實有用的書,成了有名的政治改革家。可以說,和珅的蠻橫無理成就了一個曆史名人。

鄭光策後來還為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發揮了積極作用。乾隆五十一年,台灣林爽文起義,鄭光策向福建的將軍府呈上平叛林爽文的《十二議》。當時的大將福康安讀了鄭光策的意見之後,全部采用並獲得最終的勝利。福建巡撫徐嗣曾在台灣善後,臨走前,鄭光策又呈上《台灣善後事宜書》的八議:議定章程、議散義勇、議增兵額、議興屯田、議緩城工、議嚴盜課、議設官莊、議舉吏職。福康安、徐嗣曾覺得他是個奇才,邀請鄭光策一起到台灣。鄭光策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不去。

鄭光策雖然由於和珅的打壓而仕途不順,但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

和珅不僅通過操縱考試進行內幕交易,以致耽誤讀書人的前途,他甚至能夠隨意調整考試的名次。

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春闈會試中,有一位姓沈的讀書人考取了前十名。和珅擔任主考,看到這位考生文采不凡,必是將來的棟梁之才,於是就想拉攏他。不料姓沈的考生性子耿直,厭惡和珅的為官之道,不屑與和珅結交。況且自己已經進入前十名,參加殿試應該沒問題,和珅此時提出與自己結交,其意不言自明,心中更是不屑。

結果,和珅火冒三丈,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整治此人,否則以後誰還把自己放在眼裏?和珅利用自己主考的身份,找了個借口讓他名落孫山,不明不白地取消了他的殿試資格。從此以後,京城的人都明白,和珅操縱考場,文人舉子不得不在考試前,結交和珅,賄以重金,以免和珅與自己為難。這樣一來,京城內外的官員學子都成了和珅的奴才和附庸,沒有一個敢頂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