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追逐權力手中有權好辦事2(1 / 3)

太學石經凡一百九十碑,為江南拙老人蔣衡書,乾隆五十七年始勒石。先是五十六年,高廟欲勒石經於太學,初命彭文勒瑞司校讎,金司空簡司工。五十九年(應為五十六年),高廟啟蹕幸避暑山莊,文勤不隨扈,命每晨攜筆硯至乾清宮遍校內府所棄宋刻各本,金司空備食。文勒因得觀人間罕見之本,考其同異,著為一書,名日《乾隆禦定石經考文提要》。凡蔣書不合於古者,俱改正之。碑成,文勤奏曰:“石經將垂訓萬世,隻臣與金簡二人列後銜,臣以未學,金又高麗人,恐不足取信。”因加派和相國坤、王文端傑為總裁,董文恭誥、劉文清墉及金司空、彭文勤為副,金司空士鬆、沈司農初、阮製軍元、湖太宰圖禮、那太宰彥成隨同校勘,獨文勤得邀宮銜,並命仿《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例,每經勒《考文提要》於後。和相國嫉焉,大毀《提要》不善,並言非天子不考文,議文勤重罪。高廟(乾隆帝廟號)諭曰:“彭元瑞本以《乾隆禦定石經》加其上,何得目為私書?”和計不行,乃令人作《考文提要舉正》,分訓詁、偏旁、諧聲三門,以為已作也以進。文訾《提要》多不合坊本,不便士子,請飭禁銷毀,並命彭某不得私藏。高廟歎曰:“留為後人聚訟之端,亦無不可。”其事乃寢。和乃密令人將碑字從古者一夜盡挖改之,而文勤之《考文提要》亦不果刊。嘉慶八年,文勤奏請詳加察核,仁宗命董文恭、紀文達、朱文正、戴文端、那塚宰查對,但將碑宇之草率漏畫略加修補而已。阮製軍之撫浙江也,始以《考文提要》屬門下士許進士紹京刊刻焉。提要之作,薈萃宋本之善者。嘉慶二年,乾清官毀於火,宋本俱燼,今乃借是書以存其大概,豈非深信耶?

由此可見,和珅當時牢牢把持著教育、考試大權,他的專橫跋扈和獨斷專行到了何等猖狂的地步!

控製科舉廣取士

和珅本人雖然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可他明白,科舉才是國家取仕的正途,皇上選拔官吏,很大程度上都依賴科舉。所以控製科舉是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的捷徑。一方麵用師生之誼籠絡朝廷官員,另一方麵,這裏麵有很大的貓膩,每年的主考都是考生巴結、賄賂的對象。此外,文化、教育方麵的事業是善舉,還可以讓自己有個好名聲。

科舉是國家十分重要的領域,清朝曆代都很看重科舉的公正性。科舉主考官曆來是飽學鴻儒,和珅並非通過科舉的途徑發跡的,因此一時之間,難以插手這個領域。和珅首先做了不少文化工作,先後主持過《四庫全書》、《皇清開國方略》等許多官書的編纂,當過國史館總裁等高級職位。為控製科舉準備了充足的功課。和珅自從控製科舉後,有些讀書人一輩子的前途被和珅耽誤了,對和珅可謂恨之入骨。

和珅先後擔任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等官職,通過這些職務,和珅便可以控製官吏的選拔,方便安置自己的親友、黨羽,打擊對自己不利的政敵,還大肆收受賄賂,財源廣進。甚至連考試發榜的排名,也可以僅憑和珅個人的意願,隨意調整。

吳省蘭、吳省欽兄弟曾經做過和珅的老師,雖然學識淵博,但總是屢試不中。後來,二人通過和珅幫忙,終於順利通過考試,一步步踏上仕途之路。這二人自從得了和珅的好處,對和珅可謂言聽計從、忠心耿耿。所以,和珅也有心提攜他們。有些和珅不方便直接控製的事情,就委派他們兄弟二人去做,和珅從中既能得到實惠,還可以避人耳目。

有一年,和珅推薦吳省欽出任直隸府學政,主持鄉試。吳省欽一到地方就公開舞弊,甚至名碼標價地收受賄賂。一時之間,搞得烏煙瘴氣。吳省欽收到的好處,自然不敢私自瞞下,大部分都孝敬了和珅。

這次鄉試吳省欽公開舞弊,動靜太大,引起了諸多貧寒考生的不滿。他們本希望寒窗苦讀十幾載,能夠通過考試博取功名,不想卻因為沒有銀子而名落孫山,因此對和珅與吳省欽非常痛恨。有一名膽大的考生知道內幕後,又氣又憤,在考場門前貼了對子,譏諷吳省欽。上聯是“少目焉能識文定”;下聯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橫批是“口天欺天”。這是一幅拆字聯,上聯的“少目”恰是個“省”字,下聯的“欠金”恰是個“欽”,橫批中的“口”、“天”二字則是一個“吳”。巧妙地將吳省欽的名字嵌入其中,暗中諷刺吳省欽不識學問,主考官隻認金銀不認人。吳省欽得知後十分驚恐,急忙調派了幾名官差,嚴禁考生私自張貼任何對聯、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