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亂世頑童之讀書,不走尋常路(1 / 1)

那麼曹操在少年時代又有哪些獨特的經曆呢?咱們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有這麼三件事情值得一說:第一,少年曹操在大量閱讀法家的書籍,學習法家的理論;第二,少年曹操在從事一項當時非常流行的違法犯罪活動;第三,少年曹操成為了一起謀殺案的被害人。

先看第一點。東漢時期的兒童,都學些什麼呢?東漢末年的一部文獻《四民月令》記載,貴族子弟,九歲上小學,十四歲小學畢業,和咱們今天差不多。小學課程分為初級班和高級班:初級班學習《急就章》《三倉》,這是語文;《九九》,這是數學;《六甲》《五方》,這是天文地理的基本常識。高級班學習《孝經》《論語》這些淺顯易懂的儒家經典。小學畢業,沒有什麼初中高中,十五歲直接進太學學習。太學裏麵學什麼呢?《詩》《書》《禮》《易》《春秋》,還是儒家經典。

(《急就章》,相傳是由西漢元帝時期的黃門令史遊創作的一本啟蒙識字課本。今本全書2144字,字字無重複,涵蓋了當時常用的單字,是世界曆史上現存最早的識字課本。)

這就是當時貴族的情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最終教育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儒家人才。曹家的情況就比較特殊,爺爺是宦官,爹是暴發戶,都沒什麼文化,哪懂什麼叫儒家什麼是法家,反正小孩嘛,就應該讓他多看書唄。所以曹操從小讀書沒有局限於課本,讀書無禁區,什麼書都看,什麼諸子百家、兵書戰策、史書雜傳,什麼都讀。在這各種各樣的思想流派裏麵,與他的性格和天性相適應、曹操最喜歡的是法家和兵家。

《三國誌?武帝紀》說曹操“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申,申不害,商,商鞅——這兩個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韓信,白,白起,這兩個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這正是曹操喜好法家和兵家的佐證。《三國誌?武帝紀》說曹操“少機警,有權數”, 從小就很機靈,懂得權變之術。這就充分說明了曹操從小喜歡法家和兵家的法術權謀,和當時作為主流的儒家士大夫不一樣。

那麼曹操是怎麼個“少機警,有權數”法呢?咱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三國誌》注引《曹瞞傳》說少年曹操不務正業,而他每次一幹壞事,他的叔叔就找他爸曹嵩打小報告。曹操對此懷恨在心,覺得我要想個辦法怎麼治你一下。有一天,他看到叔叔遠遠地走過來了,靈機一動,突然想到一個辦法,“啊”的一聲慘叫,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渾身抽搐。他叔叔一看這怎麼回事?剛才還好好的。過來一問:“阿瞞你這是怎麼了?”曹操說:“我很有可能是中風了。”他叔叔趕緊說:“你在這兒別動,我去找你爸來救你。”一路跑到他爸曹嵩那兒說:“大哥!大事不好了!阿瞞中風了,你快去看看吧。”曹嵩聽到這個消息心急火燎地跑到現場一看,曹操臉色紅潤,表情淡定,什麼事情都沒有。曹嵩覺得很奇怪問:“你叔叔不是說你中風了嗎,你這唱的哪出啊?”曹操一臉無辜:“沒有啊。”然後故作恍然大悟狀:“哦!我知道了!很有可能是這樣,叔叔平時老看不慣我,這個我是知道的,所以他經常說我壞話,這個我都習慣了,您別往心裏去。”

曹嵩一聽也恍然大悟:難怪在你嘴裏聽不到我兒子半句好話,原來是這個原因!從此以後,曹操再做什麼壞事,他叔叔再打小報告,曹嵩一概不相信。曹操也就更加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了。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我們可以從這麼一個老故事裏麵提取出兩個新的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曹操小小年紀就對法家和兵家的權謀法術掌握得這麼爐火純青?他叔叔作為一個成年人連個小孩兒都鬥不過,什麼道理?答案其實前麵已經講過了,正是因為曹操從小喜歡閱讀這方麵的書,這和他的閱讀範圍是分不開的。第二個問題,曹操小時候究竟幹了什麼壞事兒,為什麼他叔叔成天跟他過不去呢?答:曹操在從事一項當時非常流行的違法犯罪活動——遊俠。

宦官的家庭出身,並沒有影響到曹操的成長。史書上記載,曹操小時候好武藝,有著通常少年都有的遊俠夢想。在武俠的世界裏,所謂“俠”似乎就是行俠仗義之人,然而,曹操所扮演的遊俠在當時卻是一種犯罪行為,那麼在古代從事遊俠為什麼會是犯罪?曹操在從事遊俠期間又做了哪些荒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