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還剩下三個,也就是卞夫人的三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這三個人裏麵,首先退出選舉的,是曹彰。
曹彰的武功之高強,還遠在曹操之上。曹操一開始,也很有一點培養曹彰的意思。他勸曹彰:“你武功是很高強,但是這隻是‘一夫之勇’。你再猛,能打過幾個人?所以文化課也不能荒廢,要多讀點書。”曹彰一口拒絕:“大丈夫應該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統兵十萬,馳騁沙場,保家衛國。讀書幹什麼?我又不考博士。”(何能作博士邪?)曹操聽了,哈哈大笑。他也就明白了,我這個兒子是個將才,但是不適合做一國之君。
還剩下曹丕和曹植兩個人。
曹操想要考驗一下曹丕、曹植兩個兒子的才能,以確定自己的繼承人。這是一件技術活兒,玩好則罷,玩不好難免自焚。東漢末年的大軍閥袁紹和劉表,都是前車之鑒。這兩個人,都因為寵愛小兒子,搞得手下人心分散,最後走向了滅亡,所以說這是個技術活兒,很危險。但是曹操和袁紹、劉表不同,袁紹、劉表優柔寡斷,不能盡早確立繼承人,所以把事情搞得很被動;曹操決定主動挑起兩個兒子之間的較量,以觀察孰優孰更優。
按照繼承法,卞夫人轉正以後,曹丕就是嫡長子,曹植是沒有機會的,沒有考慮的餘地。但是我們講過,曹操不按常理出牌。在曹丕和曹植之間,從感情上來講,他是偏向曹植的。因為曹植實在太優秀了,太像年輕時候的曹操了。
我們先來隆重介紹一下曹植。
曹植,字子建,濁世翩翩佳公子,自屈原、司馬相如以降,一直到李白出世之前,曹植就是中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才子。我們知道,曹家父子三人都很有文采,詩歌、文章都寫得非常好,史稱“三曹”。但是如果說曹操是三百年一出的君主,曹丕就是五十年一出的皇帝,而曹植則是五百年僅出的大文豪。他在中國曆史上的文名幾能掩蓋父親的地位。至於比起曹丕,則完全是皎潔明月與腐草螢火的區別。
曹植從小就顯露出了過人的文學天分,十歲就能背誦詩論辭賦數十萬言。有一次,曹操微笑著看小曹植的文章,看著看著麵容嚴肅起來,最後抬起頭喝問:“這是你找哪個槍手代寫的?”小曹植雙膝跪地,說:“我言出為論,下筆成章。信不信當場試驗,我怎麼會去找槍手呢?”(顧當麵試,奈何倩人)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曹操花了三年時間,造了一個麵子工程——銅雀台,心情大好,就領著兒子們和一群當時最傑出的文人一起登台遠眺。興致勃勃的曹操命兒子們各寫一篇賦。別的兒子都知道,這是在考曹丕和曹植呢,俺們隻是配角,所以都埋頭作思索狀,其實隨便湊點字數交上去就算了。曹丕還在皺眉頭咬筆管搜腸刮肚的時候,曹植已經落筆成章了,交給曹操。曹操一看:哦,這麼快?我看看。細讀一遍,文采粲然可觀。
這件事觸動了曹操的心弦。第二年,朝廷封曹操做了個“魏公”,是一個諸侯,公爵,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諸侯國了,當然也可以立你們諸侯國的太子,將來繼承你的爵位。曹操沒有急著立太子,他開始對兩個兒子進行或公開或秘密的考試。
(陳群,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政治家,曾製定了取代漢朝察舉製的選官用人辦法——九品官人法,在魏晉南北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領銜製定的《魏律》,是中國立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部重要法典,改變了秦漢以來法律文件雜亂無章的弊端。)
奪嫡戰役正式打響。曹操的手下,也就順理成章分成兩撥,分別擁護曹丕和曹植。曹丕的主要幫手,一個是陳群,他是東漢一個源遠流長的世家大族潁川陳氏的後裔,很有政治方麵的才幹;一個是司馬懿,前麵講過了,玩權謀的高手;還有一個吳質,也是智計過人。曹植的主要幫手,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楊修。作戰雙方介紹完畢,比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