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曹操墓,曆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說法:“七十二疑塚”。塚,就是墳墓。據說,曹操知道自己一生罪孽深重,怕死了以後被人盜墓,所以在遺囑裏麵要求造七十二疑塚,就是另外造七十二座假的墳墓,以假亂真來迷惑那些盜墓賊,讓他們不知道哪一座是我真的墳墓,這就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七十二疑塚”的說法。那麼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是曆史事實呢,還是民間傳說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隻需要讀一下曹操的遺囑就知道了。
曹操在臨死之前,專門留了一份遺囑,交代後事。關於他自己的墳墓,他是這麼說的:
“斂以時服”,我平時穿什麼衣服,我死了還穿什麼衣服,沒必要專門定做一套壽衣,浪費。
“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墳墓的選址呢,在鄴城西邊的高土坡上,鄴城,在今天河北省臨漳縣的西南和河南省安陽市的北郊這一帶,是以前袁紹的大本營,後來曹操的魏國——當時還是漢朝的一個諸侯國的首都也建在了這裏。西門豹,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地方官,治理鄴城功勞很大,所以當地老百姓就專門給他建了祠堂。曹操說,我的墳墓不能孤零零的,我要挨著西門豹的祠堂,跟他做個伴兒。
“無藏金玉珠寶”,金銀寶貝一概免了。
還有一句話,叫“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沒有必要專門堆一個高高的墳頭,這個太耗費人力了。你們就幹脆隨便找一個天然的高土坡,把我埋在裏麵。也不要在墳前種樹,墓碑都不要,一切純天然,低碳環保。
為什麼曹操一輩子這麼風風光光的,最後卻既不要陪葬品,也不要墓碑墳頭,死得這麼低調呢?
有人就揣測,說是因為曹操害怕被別人盜墓。為什麼呢?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就曾經做過盜墓的事情,所以他臨死就害怕被別人給盜墓。這個是曆史上確有其事的,根據史書的記載,曹操早年間剛剛拉起一支軍隊的時候,他手頭也沒什麼錢,不能夠維持軍隊的運轉,所以他就在軍中設了兩個官職,一個叫“發丘中郎將”,一個叫“摸金校尉”(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發丘”就是挖開別人的墳墓,“摸金”就是從墳墓裏麵偷取那些陪葬品、金銀財寶,拿出來以後到市場上去變賣,換成錢來維持他這支軍隊的運轉,這個是曆史上實有其事,所以說曹操是盜墓這一行的祖師爺。那他當然也怕自己死後被別人盜墓啊,所以就不要陪葬品,一切從簡。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呢?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潛夫論》,東漢後期有個人名叫王符,因不滿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隱居不仕,自號“潛夫”,著文三十多篇以抨擊時政,這就是《潛夫論》。該書對東漢後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提出了廣泛而尖銳的批評,是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重要資料。)
曹操不是到臨死之前才突發奇想,突然之間我就害怕了,突然之間就想到我年輕時候挖過別人的墓,那我死了以後別人要是挖我的墓怎麼辦呢?那幹脆什麼陪葬品都不要了,薄葬吧!不是這樣。
事實上,早在公元205年,也就是他死之前十五年,曹操就已經頒布了一道法令,這道法令裏麵有兩項內容:第一,嚴禁厚葬,提倡薄葬;第二,嚴禁立碑。不允許立各種形式的碑,當然也包括墓碑。(《宋書?禮誌二》: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那麼,曹操為什麼禁止厚葬呢?
這是出於勤儉節約的考慮。東漢末年,因為打了很多年仗,經濟被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特別貧困。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來講,當時的貧富分化非常懸殊,富人過著驕奢淫逸的,你都難以想象的生活。舉個例子,東漢末年有一本書叫《潛夫論》,這本書記載,當時的一些富翁花了大價錢,從江南購買了非常名貴的頂級楠木,又雇了很多民夫,用好幾個月的時間千裏迢迢運送到首都洛陽來,再在洛陽城遍邀能工巧匠,湊到一塊兒對著這塊楠木精雕細刻好幾個月,花費上千萬的工錢,做成什麼呢?做成一口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