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後記(1 / 1)

2012年下半年,我開始在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錄製《法眼看曹操》,到今年做完,五月底播出,一共十四集。這本書,就是這個係列節目的講稿整理而成。

講稿做成書,當然有不少改動。

最大的改動,是新增了兩集內容。曹操生平和法律有關的事情很多,去取抉擇之後,我最早的計劃是做十五講,包括曹丕、曹植爭太子位的事情和楊修之死,有電腦裏的提綱為證。後來計劃趕不上變化,又因為我實在太懶,想早點講完了事,所以把這樣兩個精彩的回目割舍掉了,非常可惜。現在借著成書的機會,趕緊添加進來。

我在錄製節目之前,都寫有講稿;錄製的時候不可能完全照本宣科,往往有些臨場發揮。這些發揮,都被整理成字幕稿,回饋到我手裏。我一看,有很多都是對著電腦屏幕寫作的時候撓破頭也想不到的好段子,不妨保留。所以我把講稿和字幕稿仔細對勘一遍,一取其簡嚴而舍其呆板,一取其活潑而舍其泛濫,合成一個新的書稿。我一向特別鍾愛“口語體”的講稿,但凡碰到某名師的講堂實錄,必買不誤。所以這次整理講稿,也保留了這種口語的特點,有叮嚀反複、不厭其煩,有岔開話題、旁行斜上,都沒有刪略,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點身臨其境的感覺吧。這是第二個改動。

按照這類書的體例,有一些正文中不便展開的小問題,也許會對閱讀造成障礙,我都另外做了一個名詞解釋。在解釋的時候,沒有簡單“百度百科”了事,而是適當加了一些猛料。比如大喬小喬到底是誰?貂蟬的原意為什麼是漢朝官帽上的一種裝飾?“曹衝稱象”居然是起源於印度的佛經故事?如此等等,引發大家進一步閱讀或者說進一步八卦的惡趣味。當然,這樣的名詞解釋因為並不夾雜在正文之中,您既可以選擇跳過解釋隻讀正文,也可以選擇跳過正文隻讀解釋。這是第三個改動。

我在寫講稿的時候,出於組織故事結構方麵的考慮,並不一定嚴格按照事件在曆史上發生的時間順序來講述。有的時候往前跳幾年,有的時候一下子扯到曹操死後去了,這是事後諸葛亮的自由。所以書裏麵故事的先後次序,並不代表在曆史上發生的次序。為了避免誤解,我在書後麵附了一個曹操的大事年表,供大家做個參考。這是第四個改動。

另外,書中人物的對話,有史可征的,我都在括號裏引用了原話;出自《三國誌》以外典籍的,我都盡量標明了出處。

有了以上改動,這本書就是原稿的升級加強版了。

我在寫作的時候,參考了陳寅恪、周一良、田餘慶、方詩銘、萬繩楠、張作耀、張可禮、方北辰、卜憲群等許多前輩和時賢的大作,或隨文作了說明,或出於敘事完整性的考慮而未在文中說明,不敢掠美,在此一並致敬。

恩師龍大軒教授多年來傳道解惑、提掖後進,永銘在心。龍老師金針度人,傳授給我“以人物講故事,以故事講法律,以法律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的四句真言。本書作為一個嚐試,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法律講堂》的權勇先生、陳德鴻先生、張振華先生,為本書選題的策劃、結構的優化、思路的明晰,以及具體問題的解決,都賜予了很好的意見。希望本書不至於辜負他們的心血。

我的求學曆程才剛剛開始,才學和見識都還淺陋,之所以鬥膽成書,正是希望讀者能指正不足,給我以進步的機會。

秦 濤

2013年8月23日於西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