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國投新集:大風起兮雲飛揚(2)(1 / 2)

新集礦區是全國地方煤礦15個重點開發礦井之一,1989年年底開工建設,國家不包投資,大部分資金要靠地方自籌。以業主負責製形式組織開發建設、經營的新集礦,大膽決策,廣泛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修改設計,千方百計縮短工期,降低造價,力爭早出煤、早收益。

他們突破傳統設計規範束縛,不是將所有巷道一次建成,再投產出煤,而是采用少打井筒,就淺就近布置采區,減少打井開巷的工作量。開采這樣規模的礦井,按傳統設計,要建主、副井和風井三個井,主、副井打到運輸水平,風井打到回風水平。而新集隻打了兩口井,副井打到運輸水平,主井打到回風水平,提煤兼回風,等於節省了一個半井筒,僅此一項縮短工期一年,節約投資760萬元。

過去井下開巷道都選在岩層之間,新集則盡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煤巷每一米可產21噸煤,基本不用投入。因此設計開拓線路盡量沿煤層布置巷道。新集建設期間煤巷占總巷道三分之一多,節約投資1800萬元。

新集礦先後采用15項重大科技新成果,節省投資3000多萬元。去年,新集煤礦被煤炭部命名為高產高效礦井和全國煤炭工業現場管理最佳企業,全年生產原煤160?18萬噸,全員工效達7?02噸/工,是全國平均工效1?4噸的5倍多,實現利稅9000萬元。兩代人風雨人生,曆盡人世百態,磨礪出超越常人的堅韌與睿智。二十年創業長途,途經萬般艱辛,鑄就一部企業創業傳奇。

胡錦濤:看了《新集的年輕人》,我就來了

1996年,是新集現象進入國家領導人視野的一年。

1月,國家開發銀行考察團一行八人來到新集,並評價:新集的建設說明煤炭行業也有好的企業,也有工期短、造價低、效益好的企業。

4月,吳邦國、鄒家華兩位副總理分別發來賀信。

7月,胡錦濤在安徽省省委書記盧榮景和省長回良玉等陪同下來到了新集。

見到新集第一任老總劉明善,胡錦濤說:我看了《新集的年輕人》,很感動,想專程來新集看看。而計劃半小時的彙報時間,胡錦濤聽劉明善滔滔不絕地說了近一個小時。最後,胡錦濤對新集人提出三點希望:

(1)無論是省裏、市裏的同誌,還是我們新集的同誌們,希望你們認真總結新集經驗,努力探索又快又好的建設社會主義規律,特別是探索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又快又好地搞企業建設的新路子。

(2)新集建設速度、成本、效益、質量是一流的,但要把管理搞好,要研究。

(3)生產經營中,作為一個社會主義企業,應該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方式、領導體製。

胡錦濤的視察,是叮嚀,也是囑托,更是期待。新集人的身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力量。肩上的擔子更沉重了,可心卻更年輕了。古人言: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嚐一鑾肉而知一鼎之調。這不僅是新集人的光榮,也是新集所代表的改革開放以來在改革中不時湧現出來的許許多多優秀能源企業集體的光榮。

不過,有一點小細節,新集人因當時的興奮和自豪而有所忽略,那就是,胡錦濤三點希望中要把管理搞好,要研究;應該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方式。胡錦濤認可了新集現象的輝煌,同時點出了新集的潛在短板,對新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喜的是,兩年後,新集第二代領導者立誌要帶領著新集人繼續開拓、創新,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探索中國式管理的新征程。

新集現象:在變與不變中前行

隻要你走近新集,你就會發現,新集無處不在發生著變化,從理念到技術,從管理到文化,從硬件條件到人的精神麵貌,變化之迅速,令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