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有一天,他和張乾坤在山裏放羊,看見一隻小老鼠從他們跟前哧溜一下跑過去,便對張乾坤說:“從前啊,有一隻小老鼠整日裏悶悶不樂。它自感形象不佳,本領又小,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看人家貓多神氣。苦惱的小老鼠來到山神麵前,再三哀求給予幫助,把它變成一隻貓。山神爺終於答應了它的要求。於是小老鼠變成了一隻神氣的貓。它沒高興幾天,又有了新的問題,原來貓怕狗呀。它又去求山神,把自己變成一隻狗。可誰料,狗怕豹子,於是它又跑去請求變成豹子。如此這般一路請求一路變化,小老鼠終於變成了森林裏的大象了。小老鼠昂首挺胸,在各類動物麵前威風凜凜地漫步巡視。動物們見了它都低頭哈腰,恭恭敬敬,小老鼠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可沒過多久,小老鼠又有了煩心事,原來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這時它眼中最偉大的形象又變成了老鼠,於是它又跑去哀求山神爺。山神爺告訴它說,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英雄,你知道這個道理就好了。”

還有一次,張乾坤看見幾個從蓮花山上還願往回走的小夥伴很是羨慕,央求李拴柱也能領上自己到蓮花山敬拜一趟神佛。李拴柱聽了,給他笑眯眯的講了一個求神拜佛的故事。說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年輕人離別母親,來到深山,想要拜菩薩以修得正果。在路上他向一個老和尚問路:“請問大師,哪達有得道的菩薩?”老和尚打量了一下年輕人,緩緩地說:“與其去找菩薩,還不如去找佛。”年輕人一聽便來了興趣,忙問:“請問哪達有佛呢?”老和尚說:“你現在就回家去,在路上有個人會披著衣服,反穿著鞋子來接你,那個人就是佛。”年輕人拜謝了老和尚,開始啟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著老和尚說的那個人,可是他已經快到家了,那個人也沒出現。年輕人又氣又悔,以為是老和尚欺騙了他。等他回到家時,夜已經很深了。他灰心喪氣地用手敲門。他的母親一聽說是自己的兒子回來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連燈也來不及點就去開門,慌亂中把鞋子穿反了。年輕人看到母親這般狼狽的樣子,不禁熱淚盈眶,撲通一聲就跪在了自己的母親跟前。原來,老和尚給他說的佛,就是自己的母親。

就這樣,張乾坤在山裏跟李拴柱一起放羊時,跟前攆後纏著讓他說笑話,講故事。李拴柱的笑話故事有些山窮水盡了。最後,他想了個辦法,給張乾坤出了一道題。他說:“從前,有三個讀書人上京趕考,路過一座高山,聽說山上住著一位‘半仙’,能推算出到底誰能考上。於是,他們三個人便上山去求教。‘半仙’聽了三個人說明來意後,他緊閉雙眼,隻伸出一個指頭,卻不說話。三人不解其意,請求解說。‘半仙’搖搖頭:‘此乃天機,怎可泄露。’三人無奈,隻好下山而去。‘半仙’的徒弟悄悄問他:‘師父,你對這三個人隻伸一個指頭,是什麼意思?’‘半仙’回答說:‘你連這個竅門都不懂還配做我的徒弟?三日悟不出其意,你就自行下山去吧。’三日過後,‘半仙’的徒弟果然背上自己的行李下山去了。我現在考你一個問題,‘半仙’給他們三個人隻伸一個指頭是啥意思?你什麼時候猜說對了,我什麼時候再給你講故事。”

李拴柱的這招真靈,不僅把張乾坤給考住了,也保住了自己的麵子。

張乾坤跟李拴柱放了一夏天的羊,曬得全身上下就像剛從煙囪裏爬出來一樣,連眼珠都比立夏之前還烏黑。臉上曬得兩道眉毛隻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脫了皮。

“兩個娃娃都到了上學堂的年齡,你總不能讓咱們軍娃跟李拴柱放一輩子羊吧?”婆姨李桃花的一句提醒話,使張有富一怔,他聽出了婆姨話裏的弦外之音。

是呀,日子過得再清貧,可總得讓兩個孩子念書吧。石澇壩這個古莊子隻居住著他們一家人,兩個孩子要到開私塾學堂的杜堡子念書,就必須先過一條深溝,再翻過一道梁。一個來回走四五裏羊腸山道不說,狼群經常在山崾峴和溝底裏出沒。為了讓兩個孩子進學堂念書識字,張有富不得不去杜堡子央求杜老二。

說起杜堡子杜老二,他家可謂是財旺人不旺。杜老二的爺爺杜世明生了五個兒子,幼時夭折了四個,隻剩下杜老二的父親杜萬銀。杜萬銀生了杜老二兄弟倆,不幸大兒子在一次跟搶劫的土匪廝打時,被土匪砍死了。杜萬銀惋歎不已,隻好認缺兒少女之命。為了壯大門戶,填補獨子之憾,便有意不給老二另取官名,意為還有老大存在,等於打腫臉充胖子。

杜家是名副其實的祖德淳厚、家業殷實的人家。但由於受沒文化之苦,對子弟念書識字非常重視。杜堡子村莊的私塾學堂就是杜老二家開辦的。杜老二的爺爺杜世明不惜花錢在自家的堡子旁修建私塾學堂的原因據說是為了爭口氣。原來,有一次他給南原城一位和他非常要好的商販借了二百塊銀圓,後來人家給他隻還了兩塊銀圓,他把借條拿到官府衙門打官司。沒想到,這位昧良心的朋友知道他不識字,竟在借據上隻寫借了他兩塊銀圓。於是,他輸了官司丟了錢財。

這件事對杜世明刺激很大。後來,他一人出資,在自家的堡子旁修建了方圓幾十個村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私塾學堂——兩間土坯房,外帶兩孔箍窯。修路建橋,眼見的功勞,那算是小小的善事;而興辦學堂才是大善事,是造福子孫萬代、功德無量的大善事。杜世明把學堂辦起來後定下一條規矩,凡本莊子裏的娃娃念書不收學費,先生的費用全部由他家承擔。他定下的這條家規,延續到杜老二手裏仍有效。就因為這樣,杜堡子有文化的農人才漸漸地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