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道家世外仙姝的(1 / 1)

附錄:林黛玉是個小性的人嗎?

現代人讀《紅樓夢》多半以為林黛玉是個小性子。更有甚者,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居然把林黛玉形容成小性中的小性。她評論“林黛玉誤剪香囊袋”這事時說,明明是林黛玉錯了,還得賈寶玉賠不是。她說:“賈寶玉的原則是:林妹妹永遠沒有錯,林妹妹萬一錯了呢?寶哥哥賠不是。”她還說:“世界上就是有這樣顛顛倒倒、無是無非的事,這叫什麼?這就叫‘愛情’!”

原來這就叫做愛情!《紅樓夢》裏,偉大的愛情,寶黛恐怕算不上了,隻能讓位給夏金桂和薛蟠!

林黛玉誤剪香囊袋一節,還有很多東西值得一析。林黛玉自悔莽撞,這個“悔”字太重要了,脂硯評曰:“若無此悔便是一庸俗小性之女子矣。”這真是太有見地了。難道如果寶玉這次不賠不是,黛玉就不理他了?

我認為,“寶玉見他如此,忙回身搶住笑道”、“禁不住寶玉上來妹妹長妹妹短賠不是”這兩件事都不能說是寶玉對黛玉的愛。黛玉這次的誤剪香囊袋,可能是怕自己的東西流到什麼“臭男人”的手了,也可能是嗔怪寶玉對自己給的東西太不在乎了,無論是哪一種可能,換成那種懂得那種“愛情”的人,心癢癢還來不及,哪能把荷包“擲向他懷中便走”呢?你看平兒之與賈璉不就這樣嗎?其實,寶玉的這個“擲”和“走”,與後麵的“搶”、“笑”與“賠不是”是一組一氣嗬成的動作,有了前麵的“擲”和“走”,必定有後麵的“搶”、“笑”與“賠不是”。在寶玉,天天跟黛玉在一起,除了吟詩作對,也總要玩點遊戲吧;在黛玉,她也根本不需要寶玉賠不是,她命中注定就是來還淚的,不趁機還一點,什麼時候還完?她本來就是憂傷的人物,不趁機憂傷一下,什麼時候憂傷?要不是這樣,寶玉把荷包給黛玉看一下,黛玉羞愧得低頭一言不發,寶玉在她身後默默地坐一會兒,然後找個話題聊聊,這事也就這樣過去了。

馬教授的本意是讚揚林黛玉的,卻把林黛玉形容成一個“庸俗小性之女子”。

其實要論黛玉到底小性不小性,我們還得把眼光放在四十二回以後。薛寶琴到了賈府,賈母百般憐愛,送了一件連寶玉都不能得的野鴨頭上的毛做的一領鬥篷給寶王琴。還吩咐寶釵“別管緊了琴姑娘,他還小呢,讓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要什麼東西隻管要去,別多心”。連寶釵也感到意外,她對寶琴說,“你也不知是那裏來的福氣!你倒去罷,仔細我們委屈著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湘雲心直口快,不免暗示黛玉會感到受冷落了。然而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黛玉並不妒忌寶琴。連寶玉都感到吃驚。也許有人要說是寶釵騙了黛玉,這裏且不說寶釵如何,至少黛玉被“騙”得不小性了。寶釵的那一席勸黛玉不看雜書的話,居然有那麼大的力量?能讓一個本來很小性的人變得完全不小性?唯一的解釋就是黛玉並不小性。

人們說黛玉小性,估計是從她與寶玉、寶釵之間的關係中得到結論的。黛玉是這樣自我解釋的,她對寶釵說:“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隻當你心裏藏奸。……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讚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可知我竟自誤了。”她對寶玉說:“誰知他竟真是個好人,我素日隻當他藏奸。”黛玉說得很明顯,她的小性都是因為誤會寶釵而起的,即便是對周瑞家的說那番話也是因寶釵而起。湘雲之於黛玉也是因為湘雲誇了寶釵,黛玉與湘雲都怪寶玉,但這兩個之間並沒有“分崩”了,到了凸晶館聯詩時,隻剩湘雲一人寬慰她了。可見黛玉並非真的小性,隻是看不慣“藏奸”之人,知道寶釵並非“藏奸”之人後,也就冰釋了。

從這一點上看,黛玉並不小性,隻是因為正直而得罪了不了人。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