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難忘的歲月(1 / 2)

這本《難忘的歲月》是北京大學中文係一九五五級同學為紀念入學45周年和畢業40周年而寫的散文隨筆集。文集的名字取自林庚先生為我級畢業30周年所題的詩句:“那難忘的歲月,仿佛是無言之美。”自題字至今,也是10年前的舊事了。

寒來暑往,鬥轉星移,許多快樂的和不快樂的、單純的和不單純的日子,都飛一般地從我們的身邊消失了。當年那些意氣如虹的青年才俊,如今都毫無例外地進人了秋花燦爛、夕光滿眼的人生境界。回望逝去的那些時日,我們有難以言說的思緒:歡樂和痛苦、純真和複雜、獲得和失落、自責和醒悟……因為都是發生在青春期的故事,又都與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息息相關,它們是我們曾經年輕的見證。也許是一種理想,也許是一份追求,如今都成了揮之不去的懷想。一切都是無以言說的,一切都是難忘的,一切因為保留了青春的記憶,也因而都是美麗的。

這是我級同學的又一本“畢業紀念冊”。記得40年前,即1960年我們畢業時,曾出過一本“紀念冊”,書名就叫《戰鬥的集體》。當年我應同學之托,曾在扉頁上題寫了由當時流行的詞句拚成的“題詞”。這些題詞如今已沒有多少意義了,但在那些充分意識形態化的縫隙中,依然保留了我們當年的赤誠和天真。其中依稀可辨的是那個時代青年人特有的稚樸和單純。

那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時代。我們響應了“戰鬥”的號召,而且無保留地投身於一場又一場的“戰鬥”之中。至於為何戰鬥?跟誰戰鬥?那仿佛是不辨自明、不言而喻、也無須深究的。不是說要做“馴服的工具”麼?“工具”的任務就是“做”,而不是、也不必“問”的!有的人要問,於是就問出毛病來了。那些要我們與之戰鬥的對象,開始是遙遠的和模糊的,後來就近切而具體了。最初是那些我們心儀而仰望的人物,我們雖有疑慮,但畢竟因相隔遙遠而沒有切膚之痛。再後來,戰鬥就延伸到了我們的身邊,那鬥爭的對象就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和老師了,那是一種天塌地陷的、心靈撕裂的震撼!

我們中的人,於是有的成了鬥爭者,有的成了被鬥爭者,有的開始是鬥爭者,後來又成了被鬥爭者。原先友愛和睦的一群,現在不僅是被鬥爭者受到了傷害,那些奉命“戰鬥”的人也無一不受到了傷害數十年回首往事的愧疚和自責,也是一種噩夢般的經曆。但那一切畢竟是發生在異常的年代,而且那令人心酸的歲月,畢竟也已成了永不可再的往事。那些損害與被損害的一切,已經消失在茫茫的風煙之中,而在特殊歲月中結成的友誼、那比同胞兄弟還要深刻的同窗之情,卻久而彌堅,成為我們人生之旅的永遠。

至於把我們全年級一百多顆心靈緊緊地凝結在一起的,則是“大躍進”年代的那次“拔白旗、插紅旗”的集體科研的活動。它使我們這個受到政治運動傷害的年級,意外地在一個新的集體行動中,得到了一次拯救。那時我們被告知,當日所有的文學史著作都有問題,因為它們都不是用無產階級的觀點寫成的。不知是受到了暗示,還是接受了直接的號召,我們忽發奇想,要用當時流行的“大躍進”精神,在一個暑假裏,通過集體協作的方式,編寫出一部“紅色文學史”。而我們挑戰的對象,就是當日教我育我的老師們一他們是“白旗”,而我們毫無疑問地是“紅旗”。

那時我們是多麼的鹵莽,又是多麼的狂妄。用現在流行的話來形容當日的我們,可真的是:“無知者無畏!”可未曾想到的是,一次幼稚的行動,卻意外地造就了一個成熟的集體。那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在用一種精神補償我們的過失。在一個充盈著破壞性思維和行動的年代裏,我們不自覺地采用了當時通行的方式,實現了一個有悖於世的建設性的目標。這個集體的編寫活動,逼使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裏,閱讀並掌握了大量的資料。不僅是閱讀和積累,而且由於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使個人的思考和眾人的智慧得到融合,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集體的討論和個人的寫作,使獨立的學術精神在集體性的協作中不僅被激發而且被保護。事實上,由於深入到學術研究的內部,加深了我們對學術內在規律的了解,我們已經感到廣自己的匱缺與無知。這樣,我們在令人暈眩的熱昏的1958年之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向著這個所謂的“大躍進”精神的告別。我們立即開始對我們的集體寫作,進行全麵的擴充和修改。而且,很快地,我們就基本上改變了先前那些偏激的看法一一我們的修改工作,是在有關老師的參與和指導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