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為了教育和引導知識分子更新觀念,轉變立場,進行必要的思想改造,毛澤東和周恩來傾注了許多精力,總的來說,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內進行的轟轟烈烈的群眾批判運動,如對電影《武訓傳》、俞平伯《紅樓夢研究》、梁漱溟、胡風等的批判,也造成了失誤,導致了一些消極影響,挫傷了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感情。
1957年7月8日,交通部部長章伯鈞在交通部職工3000人大會上被批判,並被劃為右派分子。如前所述,毛澤東和周恩來與知識分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毛澤東卻極富挑戰精神,他說他的“心裏是與魯迅相通的”——
毛澤東沒有見過魯迅。有一次,馮雪峰告訴毛澤東:有一個日本人,說全中國隻有兩個半人懂得中國,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魯迅,半個是毛澤東。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繼而沉思著說:“這個日本人還不簡單,我認為魯迅懂得中國是對的。”馮雪峰與魯迅交往很多,知道魯迅的事情也多。他告訴毛澤東,魯迅曾謝絕到蘇聯去,要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放它一槍兩槍的”。毛澤東頻頻點頭,臉上泛起一種激動的紅潤:“這才是實際的魯迅!這是符合人民願望的最可貴的性格。”寧折不彎,不為情勢所動,這正是毛澤東與魯迅的心靈相通之處。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的海灘上漫步或站立著凝望大海時,嘴裏時常念念有詞。聽久了,保健醫生便忍不住問:“主席,你念的是誰的詩啊?”毛澤東一回臉,反而問道:“你聽著怎麼樣?”
“很有氣魄,很美。”醫生回答。
“這是曹操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觀滄海》。”
“曹操還會作詩?”
“嘿嘿,你不知道吧?曹操是個了不起的大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
因為在這之前,人們都從傳統戲劇和小說中知道曹操是個“反派人物”,所以毛澤東的話一出口,周圍的工作人員都一愣。
“曹操?哪個曹操?”醫生問。
“還有哪個曹操,三國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臉奸臣嗎?”
“屁話!”毛澤東不客氣地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製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製,還督促開荒,推行法製,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複、發展。這些難道還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裏這麼演,老百姓也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筆杆子殺人哪,那些反動文人壟斷了文化,寫出東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這個案我們要翻過來!”
毛澤東一向重視對舊文化、舊思想的宣戰。所以1943年,延安演出新編京劇《逼上梁山》時,他為之興奮,當即寫了一封情緒性很強的信給這出戲的編劇,說《逼上梁山》的演出將使舊劇從此重開了新生麵,把顛倒的曆史重新顛倒過來;所以才有了晚年他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隻做了兩件事,一是推翻三座大山;一是“文化大革命”。從中不難看出他對文化的看重,和過分強調它的改造所造成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