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我們黨的一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被推上現在這個崗位的。本來按全黨絕大多數同誌的意願,中央主席是要由小平同誌來擔當的。除小平同誌之外,無論從水平、從能力、從資望上來說,還有好些老同誌都比我更適合。就是年紀比我小一些,而且確實是我們黨的優秀幹部,也不乏其人。前麵我說過,這些年常委起主要作用的是劍英、小平、先念、陳雲4位同誌,特別是小平同誌。這不是什麼秘密。連外國人都知道,小平同誌是現今中國黨的主要決策人。
有時候他們還用另外一個詞,叫‘主要設計師’。不管是哪個詞,意思是一樣的。現在的中央領導核心,政治生活很正常,真正恢複了集體領導。好幾位老同誌就說過,現在中央的政治生活,算上去是我們黨曆史上最好的年代。我是同意這個話的。老一輩革命家仍然是中央起主要作用的核心人物。這個情況可不可以告訴全黨呢?我認為,不但可以,而且應該。”
一個偉人評價另一個偉人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乘坐的轎車駛向人民大會堂。這位以獨特方式采訪過世界上幾十位著名活動家的記者,每次采訪都能獲得成功,因此同行們都稱她為“時髦的記者”。
“時髦記者”在越南戰爭正酣時,曾隻身闖入河內,實地采訪越戰,而後又飛華盛頓,取得了第一手材料;中東戰火綿延,危機四伏,她又來到神秘的中東,緊追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和約旦國王侯賽因,讓他們談論中東的和平進程;東西德國醞釀合並,她又出現在波恩;西班牙風雲變幻時,她又“轉戰”西班牙,她成了世界熱點的影子。現在,世界都注視中國,都注視著一個新政權如何評價它過世的最具影響的領導人毛澤東,特別是中國剛剛經曆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法拉奇敏銳地發現,世界風雲人物正在中國,這個人的名字叫鄧小平。
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回憶說,法拉奇是於1980年早些時候向我駐意大利使館提出采訪申請的。她說鄧小平要辭去副總理職務,退居二線,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在這之前來采訪一次。因為她提的問題往往十分尖銳,也可以說是刁鑽刻薄,有時簡直是挑釁性的,對法拉奇這樣的記者采訪鄧小平,中國外交部開始有點猶豫,沒有馬上同意。對於鄧小平來說,這次接受外國記者采訪也很特殊,是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後的第一次,他也覺得有話要說。當時正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全國在鄧小平的思想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然而在不少重大問題上,黨內外的思想還有待統一,國外還存在著許多疑問,特別是對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央決定要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雖經反複討論,認識尚未完全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小平同意接見這位記者。那天,當秘書告訴他記者已經到達時,他放下手中的工作,步入人民大會堂118廳。
當時的鄧小平雖然已是76歲高齡,卻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那天情緒也很好。他曾聽說這個法拉奇“很厲害”,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接受采訪時,被法拉奇尖銳的提問弄得相當尷尬,發誓再也不接受她的采訪。接受她的采訪就跟考試一樣。但鄧小平接受這次采訪,並無個人的原因,他想通過這位名記者把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告訴全世界。
法拉奇確實“厲害”,在鄧小平招呼她坐下後,竟無一句客套話,開口就直奔主題:“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還要永遠地保留下去?”
鄧小平本來就是個幹脆的人,見法拉奇直奔這個敏感問題,也就不客氣,把點燃香煙的火柴放進煙缸,徑直答道:“永遠要保留下去,過去毛主席像掛得太多,到處都掛,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並不能表明對毛主席的尊重。盡管毛主席過去有段時間也犯了錯誤,但他終究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拿他的功和過來說,錯誤畢竟是第二位的。他對中國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殺的。從我們中國人民的感情來說,我們永遠把他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法拉奇:“對西方人來說,我們有很多問題不理解。中國人民在講起‘四人幫’時,把很多錯誤都歸咎於‘四人幫’,但他們伸出的卻是5個手指。”
鄧小平:“毛主席的錯誤和林彪、‘四人幫’問題的性質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