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密議在克裏姆林宮(3)(1 / 3)

毛澤東掐指一算:“我的電報1月3日到北京,恩來準備5天,1月9日從北京動身,坐火車11天,1月19日到莫斯科,1月20日至月底約10天時間談判及簽訂各項條約,2月初我和周一道回國,你們看怎樣?”

莫、米沒有意見,提議在此期間,毛澤東可以出外遊覽一下,晉謁列寧墓,去列寧格勒、高爾基城等地去看一看,還可以看看兵工廠、地下電車、集體農場等處,毛澤東愉快地接受了。

臨睡前,毛澤東問隨行的汪東興:“二層除陳伯達和你住的房子外是否還有空房?”

汪東興回答:“有,還有一間主房。”

“這間房留給恩來總理用,等總理一行來莫斯科後,你從二層搬下來,把你的房間讓給總理的隨行人員住。”

“照主席的意思辦。”

這天夜裏11時,毛澤東就周恩來赴蘇參加談判給中央起草電報(見《毛澤東書信選集》及《師哲回憶錄》):

中央:

(一)最近兩日這裏的工作有一個重要發展。斯大林同誌已同意周恩來同誌來莫斯科,並簽訂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貸款、通商、民航等項協定。昨1月1日決定發表我和塔斯社記者談話,已見今日(2日)各報,你們諒已收到。(以下敘述與莫洛托夫、米高揚二人談話經過,略)(二)你們收到此電後,請於5天內準備完畢。希望恩來偕同貿易部長及其他必要助手並帶必要文件材料,於1月9日從北京動身,坐火車(不是坐飛機)來莫斯科,由董必武同誌代理政務院總理。對外不要發表,待周到莫後才發表。

(三)以上是否可行,5天準備時間是否足夠,是否還需多一二天準備時間,有無叫李富春(時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或其他同誌同來協助之必要,均請考慮電複。

毛澤東

1月2日下午11時

第二天早晨4點,天還蒙蒙亮,毛澤東覺得昨日電報還有遺漏,就起身又寫了一份電報:

中央:

昨日下午11時電諒達。恩來同誌出國來蘇須在政務院會議正式通過,並報告此行係為談判及簽訂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舊條約比較在旅大問題上可能有部分的變更,但具體內容尚待談判,為防禦日本及其同盟者的可能的侵略這一目標及承認外蒙獨立則仍為新約的基本精神)、貸款協定(我們提出的要求是3萬萬美元,分幾年付支,我們所以不提較多的要求是因為在目前數年內多借不如少借為有利)、民航協定(有利於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及貿易協定(和蘇聯確定易貨範圍對於我們確定發展生產的方向是有利的,同時亦有利於和其他外國訂立通商協定)。此外還應約集政府委員之在京者開一座談會作報告。在兩次會議上,應指出這一行動將使人民共和國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使資本主義各國不能不就我範圍,有利於迫使各國無條件承認中國,廢除舊約,重訂新約,使各資本主義國家不敢妄動。

毛澤東

1月3日上午4時

寫完電報,毛澤東仍和隨從們一起到院子裏散步,精神特別好,和大家有說有笑。他背著手,用腳摩挲著積雪,開心地說:“今天《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我的《答塔斯社記者問》,現在那些不知去向的人應該明白了。”

晚上,工作人員在整理床鋪,毛澤東坐在椅子上抽煙,感歎道:“我們來蘇聯快一個月了,時間過得真快。恩來總理正在組織20人左右的代表團來莫斯科,我電告他們還是坐火車來較為安全。”

周恩來搬到毛澤東樓上住

建國後的周恩來是最忙的人。究竟忙到什麼程度?與他最熟悉的人如廖承誌、陳賡等,經常是追到廁所裏讓他批文件;而周恩來自己常常是正在主持著一個會議,卻在講話間隙批轉另一個會議的要點;按聶榮臻的說法是:這是他們一生中最繁忙的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同誌那裏經常叫我去彙報、談話或開會。

這些會議大多是在晚上進行,而總參謀部的工作在白天,這樣我休息的時間就很少了。每周總有幾個夜晚不能睡覺,更沒有什麼星期天和節假日,這也是當時我特別勞累的一個原因。”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尚且如此,共和國的“大管家”就可想而知了。

周恩來接到毛澤東關於讓他赴蘇談判的電報後,立即調集人員組織代表團。

代表團成員計有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中央貿易部部長葉季壯、東北工業部副部長呂東、東北貿易部副部長張化東、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賴亞力、大連市委書記歐陽欽、工業部計劃處長柴樹藩等人。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司長伍修權正在湖北老家探親,周恩來打電報把他召回。他到北京後,出國製裝也來不及了,就在舊貨攤上買了兩套舊西服,一件大衣,一頂高加索帽子,就隨周恩來一行登上火車。在火車上,周恩來就與毛澤東取得了聯係。

周恩來與毛澤東配合到這般融洽,也是經過近20年的親身體驗的。

在世界上共同執掌最高權力的人們中間,恐怕很少有像毛澤東和周恩來兩人在性情上那樣截然不同。他們的年齡隻相差5歲,屬於同一代人,但是不同的出身和生活環境使他們養成了不同的氣質。毛澤東為人果斷、有魄力,周恩來處事慎重謙讓。毛澤東質樸而直率,周恩來文雅而機敏。毛澤東幽默風趣,常用講笑話的方式說明問題,周恩來則更喜歡擺事實講道理,以闡明自己的見解。毛澤東會一時興起斷然采取行動,而穩健的周恩來卻在采取行動之前總是深思熟慮地權衡輕重,審度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