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不大的會議室裏,毛澤東、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張聞天等10位領導人在座。梁漱溟情緒很激動,他說:“謝謝各位朋友給我這樣一個好機會,我很高興。”
當梁漱溟說到對中國的現狀無可奈何,對國民黨很失望,自己也不知道中國何年何月才能進行認真的經濟建設時,任弼時笑著插話:“梁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要蔣介石先生死了,國民黨垮了台,中國才能進行認真的經濟建設;而現在蔣介石並沒有死,國民黨也沒有垮台,因此一時沒有答案?”
梁漱溟報以微笑,沒有正麵回答。與第一次赴延安相比,他對自己的“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治國方略,已不再自己堅持了。梁漱溟與中共領導人會談的第二天,傳來了重慶的蔣介石不尊重協議之憲草而多所改動之訊,毛澤東說:
“他蔣介石改由他改,改八、九、十次亦由他改,但我要那第十一個!”
為等周恩來自重慶返回延安,以便了解政治協議的改動情況,梁漱溟在延安逗留了10天之久。
1946年1月,國共雙方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簽署了停戰協議。梁漱溟又想退出現實政治,回到書齋中去。1月26日,他寫了一封信,托回延安彙報情況的周恩來帶給毛澤東。信的大意是說自己對於現實政治的努力至此可告一段落,今後要致力於思想言論工作,要遠離現實政治,才便於說話,請毛澤東予以諒解。
30日,周恩來從延安返回,帶來毛澤東的複信。毛澤東在信中對梁漱溟離開現實政治的意思表示不同意,並說言論與行動不是“不可得而兼”,何必停止行動而專搞言論呢?周恩來則當麵對梁說:“你的信,我當時未看;如果看了,我就退給你而不會帶給毛主席的。我們堅決不同意你的意思。國民黨多年來采取關門政策,逼得我們不能不來叩門,請他們開門。現在門要開了,你們卻不打算進去,往回倒退,這還行嗎?如果這樣一來,大家你也不幹,他也不幹,豈不垮了!豈不散了!問題實在嚴重,是絕對不能容許的,沒有個人自由的。”
盡管周恩來發自內心,這些話不但是對梁漱溟說的,也是長期以來他自己對待現實的一種態度,還是沒能阻止住梁,梁漱溟仍固執地寫了《八年努力宣告結束》的文章,在政協會閉幕的宴會上,親自交給周恩來等人傳看,隨之,發表在第二天的《大公報》上。
但時局的變化,將埋頭書齋的梁漱溟又推到了前台。
1946年的國共和談陷入僵局以後,周恩來遷至上海馬思南路居住。作為“第三方麵”的代表梁漱溟仍對和談抱有一線希望。他來到上海周恩來寓所,與周恩來長談,力勸周返回南京,重開兩黨談判。周恩來認為,國民黨方麵欺人太甚,要負發起內戰的全部責任。周恩來表示目前不宜回南京,對方不具備談判條件。經梁漱溟再三勸說,周恩來沒再表示堅決拒絕。梁漱溟當然喜上眉梢,連夜坐車趕回南京,想找蔣介石疏通。但一大早下了火車,見報載國民黨軍隊攻下張家口的消息,頓時心涼了半截。其時一大批記者向他湧來,他無話可說,隻驚歎地說了一句:“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各報都登了這句話,一時廣為流傳。
國民黨軍隊又於10月25日攻占了東北解放區的安東。當梁漱溟將此消息透露給來到南京的周恩來時,正在喝茶的周恩來把茶杯一摔,憤怒地說:“從此以後,再不談了,我們要回延安了。蔣介石一點也不了解共產黨,殊不知共產黨是不怕壓的,共產黨從無到有,從最底層翻上來,如果怕壓,當初就沒有這回事了。”並表示立即要走,經梁漱溟等人竭力相勸,才同意暫時留下。
但國民黨方麵仍不思改正,一麵說要就地停戰,一麵又堅持恢複1月13日駐地停戰。負責調停的第三方麵雖覺為難,但還是搞了一個折中方案,即梁漱溟提出的,把國共兩方的方案都“撒手不算”,讓雙方讓步。他認為這個方案“大公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