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先遣隊北上抗日 (2 / 2)

7軍團一到瑞金,最高“三人團”的李德、周恩來很快接見了軍團的主要領導。當時的軍團長是尋淮洲,軍團政委樂少華,軍團參謀長粟裕,李德很快向7軍團下達作戰任務,他們一路要經過長汀、連城、永安,再向東過閩江,最後到達皖南。直到這時,最高“三人團”的人沒有向部隊任何人透露兩個月後大部隊西征的消息。

從派出7軍團這支部隊的目的和方向看,是一直向東,而大部隊轉移的方向卻向西,可以看出最高“三人團”的良苦用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不能說李德一點也不懂聲東擊西的戰術。

7軍團是李德放出去的一支帶響的箭,他期待7軍團這支響箭,愈犀利愈好,到那時一箭雙雕或多雕,這也是最高“三人團”所有的人所期望的。李德為了加強對7軍團的領導,又派出了曾在閩浙贛蘇區任中央代表和省委書記的曾洪易為7軍團的隨軍代表。這一做法,也是李德經過深思熟慮采取的控製7軍團最高權利的一種辦法。對7軍團的領導他是熟悉的,對軍團長尋淮洲和參謀長粟裕在作戰方麵他是放心的,不放心的是,這些軍事領導並不是他的心腹,李德的心腹是指那些留過蘇的,樂少華就是留過蘇的,他很快便被重用為軍團政委。在李德的骨子裏,隻有留過蘇的才會指揮作戰,他才放心。他派曾洪易做隨軍代表,就是為了增強他的中央領導意識。實踐證明,他的中央領導是成功的。7軍團從出發到懷玉山失敗,軍權一直掌握在並不懂軍事的曾洪易和樂少華兩人手裏,7軍團最後慘敗也在情理之中。

7軍團出發那天,是1934年7月6日,那是一個豔陽高照的好天。7軍團經過短暫的休整,又補充了2000多名新兵。這2000多名新兵中大部分沒有武器,他們隻是背著大刀、梭標,其它的軍需物資卻一樣不少地帶上了,僅中央交給7軍團的宣傳品就多達300多擔,加上7軍團的一些炊事用具多達500多擔。這些肩背輜重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組成了一支搬家大軍,7軍團的這次東征也是幾個月後,紅軍西征的一次預演。

李德站在中央瑞金機關的門前,看著7軍團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他的眼前走過,他的心情既興奮又緊張,這時他還預料不到他放出的這支響箭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直到7軍團的後續部隊也走出瑞金,送行的人們已從街頭散去,李德仍向7軍團消失的方向凝望著,他似乎看到了7軍團美麗的前景——7軍團一路破關拔城,蔣介石調集了大批部隊去圍追堵截,7軍團將士個個奮勇,殺出一條血路,在皖南建立了一大片紅色蘇區,到處是紅旗到處是歌聲……李德想到這有些陶醉了,他衝7軍團消失的方向露出了一次難得的笑容。他沉穩而又堅定地踱回到自己的房間,剩下來便是等待7軍團勝利的消息了。

很快,有關7軍團的文電、消息一件件地放到了李德的案頭上來了:8月9日,7軍團攻打福州失利,兵員損失幾百人,同時也暴露了7軍團的實力和意圖,7軍團被迫撤出福州的桃源向閩東轉移……皖南蘇區消息:幾個縣的暴動組織已經失敗。敵方消息:蔣介石得知7軍團的意圖以後,調回了大批追堵部隊,重新向蘇區“圍剿”……李德看著案頭的一則則消息,感到自己的希望正在一點點地落空,然而他又不想這麼快就失算了。他習慣地站在軍用地圖前,對7軍團下達了一次次不切合實際的命令,他幻想著這支放出的箭能夠響起來。

當李德徹底放棄了對7軍團的希望後,他才下達了中央蘇區紅軍西進的命令。那時的7軍團正在白區與敵人苦鬥周旋。7軍團到達閩浙贛蘇區時,在葛源以北的重溪與當地方誌敏領導的部隊彙合,組成了紅10軍團。這時的中央蘇區紅軍已經過湘江西進,敵人調動了更多的兵力圍剿新組建的10軍團。在懷玉山和敵人遭遇,部隊被敵人衝散,方誌敏率領一部殘部躲到山裏打遊擊,中央代表曾洪易被捕後投降,方誌敏在山中幾個月後被叛徒出賣被捕入獄,與敵人在獄中進行了堅貞不屈的鬥爭,於1935年7月中旬,在南昌英勇就義。

抗日先遣隊被敵人分塊包圍被打散後,粟裕領導的一部,組成了挺進師,轉戰閩浙邊區,仍英勇頑強地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完全爆發後,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被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聚攏後的7軍團被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

當7軍團肩負著多重使命與眾多的敵人周旋時,紅軍主力正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長征。

麵對7軍團的命運,李德萬萬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一種結局。直到那時,他才覺得自己主宰紅軍的命運,是那樣的力不從心。直到後來,李德失落地離開中國,他仍在苦苦地思索,他不僅在思索自己的命運,更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紅軍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