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三的心上人是柳湘蓮,但他為成見所誤,害得三姐飲劍而死,“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這裏的“桃花”、“玉山”都可暗射黛玉,因其曾做《桃花行》。
而尤三與柳湘蓮一個夭逝、一個出家的結局,也像透了寶玉同黛玉。
至於尤二姐,其結局是死於吞金,這真可令人玩味深遠了。
這幾人的形象是明確的黛玉投影,然而還有兩個人的形象,就顯得有爭議了。
而這兩人,一個是正冊的壓卷秦可卿,一個是副冊的開篇甄英蓮。這種安排,真讓人不能不感歎作者的匠心之巧。
可卿字兼美,是既像寶釵又像黛玉的,故而很難判斷是“金”還是“玉”。然而回前詩中曾有“相逢若問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的句子,此乃化用“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之典。可見秦可卿在金玉之間更偏向“玉派”。
而“名玉”,則是玉派人物的第二個標誌。
香菱的形象,據周瑞家的說是“竟有些像咱們東府裏蓉大奶奶的品格兒”,可見也是兼寶黛之美,她又拜了黛玉為師,因此也是“玉派”。
行文至香菱學詩一段,探春曾隔窗笑喚:“菱姑娘,你閑閑罷。”後文小舍兒找香菱給夏金桂送帕子時,也曾叫過她“菱姑娘”。
南人“齡”“菱”“林”不分,可見齡官與香菱之名,都是本著“林姑娘”之姓來的。
除了黛玉和香菱這對師徒,書中有“半師之分”的還有妙玉和岫煙。妙玉除了名字中有個“玉”字外,書中還特意點明她自用的茶杯是“碧玉鬥”;而岫煙戴的則是“碧玉佩”,故而也都是玉派。
在十二釵正冊中,與妙玉對應的人是湘雲;那與岫煙對應的“金派”是誰呢?我以為是與她一同出現的薛寶琴。
寶琴為寶釵之妹,自是一派。
而林黛玉,因為沒有親妹妹,書中替她安排了另一個名字隻有一字之差的人,即林紅玉。
又覺得太過顯眼,故而隻喚作“小紅”。
黛玉的前身是絳珠仙草,絳即紅;寶玉將自己的住處起名“絳芸軒”,而紅玉的意中人正是賈芸;小紅、賈芸兩個是因拾帕而訂情的,寶玉送給黛玉的,也是手帕。
後來寶玉進了獄神廟,小紅和茜雪曾去探望,可見與紅玉相對應的金派人物是茜雪。而茜雪之雪,亦通“薛”。
除了外貌與名字的相似外,第三個特征相對含糊,卻格外重要,那就是:品格。
黛玉在書中是個詩人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因此這清高孤傲的一派,都可謂“玉”女。
妙玉是典型,其“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比黛玉猶過;連其徒弟邢岫煙都因受其薰陶,“舉止言談,超然如野鶴閑雲”一般;惜春也是性情乖僻,如探春所說:“這是他的僻性,孤介太過,我們再傲不過他的。”
除了上述這些上下主仆各層不同代表人物之外,另如四兒與五兒,寶珠與瑞珠,傅秋芳與慧娘等等邊緣人物,也莫不可以“金”“玉”兩派來劃分。
讓我們先分清了這個大方向大立場,再來探佚諸釵的下落,就相對容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