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家世和傳說中的少年時代(1)(1 / 2)

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地區,自古以來被稱為"地靈人傑,名士眾多"之鄉,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代,湧現出許多對國家、對人民起著不同作用的曆史名人。僅明清時期,就有進步的思想家李贄、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鄭成功、著名理學家李光地,等等。這些名人在曆史上毫無疑義都是被肯定的;但也有一些曆史人物屬於有爭議的,如對清初的名將施琅,雖然原來也有不同看法,但近些年來,隨著海峽兩岸關係史研究的深入,對他統一台灣的功績,也給予了充分肯定。而曆史上爭議比較大的人物,要算明清之際的重臣洪承疇了。否定他的人稱他為"漢奸",清朝的統治者後來也把他編入《貳臣傳》;肯定他的人,說他對清初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位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臣。分歧如此之大,對洪承疇究竟應當怎樣評價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評說的課題。如果我們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以他一生的曆史足跡來對他作出評價,結論自然會更為公允。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福建南安)二十七都英山鄉霞美村(今英都鎮良山村)人。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

據《洪承疇墓誌》記述,盛唐時期,洪承疇的先祖本姓陳,是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時,官至太子太傅。後來,他因得罪了當朝權臣、宰相李林甫,謫貶至閩,死的時候,仍被封為國公,諡忠順。從此,洪承疇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戶繁衍。另一說是根據《武榮翁山洪氏族譜》的《譜記》記載:

吾先世本姓陳,係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也,唐景福間從王潮入閩。其後陳公洪進以漳、泉二州歸宋。諸子在泉者世居郡城朋陽(今泉州北門外)及同邑嘉禾裏(今廈門)。朋陽之裔相傳於元初避亂入英山,是為我祖順齋公。

到順齋公之子溫齋公時,家道中落,入贅於洪姓人家,遂姓洪。洪承疇的曾祖父洪以詵,字德謙,是明朝中期的庠生,贈中憲大夫,累贈太傅兼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曾祖母林氏,累贈恭人、一品夫人。洪以詵的一個兒子,洪有秩,字懋庸,選貢生。他天資聰慧,博學多識,以文章自命,和同裏的李文節、黃文簡齊名,他們都為當地人所推崇。明萬曆年間洪有秩在赴試途中死於杭州,年僅二十九歲。洪有秩就是洪承疇的祖父,死後諡宗南公,後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夫人戴氏在洪有秩去世時還懷著孕,不久生下這個遺腹子,就是洪承疇的父親幼跡公。戴氏孝敬老人,撫育幼子,六十年如一日,後旌表節孝,累贈夫人。幼跡公名洪啟熙,字爾朝,庠生,性格莊重,以孝子名聞鄉裏,後來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洪承疇的母親傅氏,累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