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家世和傳說中的少年時代(1)(2 / 2)

這裏說的累贈、累封,是由於洪承疇在明、清兩朝官位顯赫,因此恩及其父母、祖上,跟著受封贈。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官製習慣,這種封贈,並非實職。事實上,洪承疇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沒有做過高官,家道中落,並不富裕。在洪氏宗族裏,洪承疇居官顯赫,在他之後,英都洪姓多有繁衍,詳見洪氏世係表。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子時,洪承疇出生在外祖父傅員外家。那時,洪啟熙家境貧寒,外出謀生。傅氏娘家經濟寬裕,外祖父心疼女兒,就把傅氏接回家中居住。傅員外家在南安豐州古縣城附近的錦田村。豐州早在唐代就設置過,是個古老的縣城,風景秀麗,至今還留下不少名勝古跡。那時閩南一帶有個陋俗,房子寧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怕把風水龍脈奪走。洪承疇出生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母知書比較通達,不大在乎這些事,但是承疇的舅舅舅媽很不高興。洪承疇剛剛滿月,傅氏就抱著他回到英都霞美村。

英都地處南安縣西部,地勢較高,三麵環山,中間形成一個小盆地,土壤肥沃,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如春。境內較有名氣的山,首推翁山和英山。翁山狀如駝背老翁,頭戴鬥笠,立於英都北邊,山峰高聳,山脈綿亙。英山在翁山之南,狀如雄鷹展翅,古代名為鷹山,後來因英溪之名,俗稱英山。山上林木茂密,資源豐饒。英都境內水源充裕,英溪由西向東,再由南向北,緩緩流過,清澈如鏡,注入晉江支流,小溪、溝渠縱橫交錯,山青水秀,風景瑰麗。英都盛產稻穀,為南安縣一大糧倉,有"金英"的美稱。早在南宋時候,英都就以翁絹和茶馳名海外。英都人口稠密,以洪姓人口最多,占全鎮人口的98%。洪承疇的家鄉英都霞美村(今屬良山村),地處英都中心,境內的鳳冠山盛產水果,又是英都的風景區,龍山北麓的雲從古室是英都文化的發祥勝地。村內流水淙淙,林木蔥鬱,配上俏麗的紅磚民宅,更加富有詩情畫意。洪承疇自幼就生活在這個秀麗的山村。

承疇的母親傅氏讀過書,知書達理,教子極嚴。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他聰明好學,七歲在本村的溪溢館受啟蒙教育。據說,八歲那年,洪承疇外公傅員外去世,母親帶他前去送殯。主持喪事的人問他們有無祭文,母親搖頭,他卻張口說有。進入靈堂,他向外公靈位恭敬地跪拜行禮之後,就振振有詞地念道:

神風呼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

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

這個祭詞是套用《三字經》的句子,無驚人之處,但作為八歲的孩子,能順口成章,足見其思緒的敏捷。洪承疇的這一舉動,立即得到在場親友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