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講和”同洪承疇有什麼關係呢?原來皇太極看到崇禎帝給陳新甲的敕書上蓋有皇帝之寶的大印,心有所疑。一般來說,皇帝給大臣的敕諭,不必蓋上寶印。他懷疑這印是否真是崇禎帝的。於是,他令人把這個蓋有寶印的敕諭,拿給洪承疇看,以辨別真假。洪承疇看後說:
此寶劄果真。昔壬申年,皇帝征察哈爾時,張家口沈巡撫六月二十八日盟事之事,明國皇帝亦悉知之,但為文臣浮議所惑,故將沈某罷巡撫之任,後來複命會議和事,又為諸文臣所阻,遂寢其事,此次請和,決非虛語。
洪承疇的這番話,解除了皇太極的疑心。皇太極相信,明朝此次議和,迫於形勢,不得不和。從洪承疇那時的心境上看,對明朝還是有感情的,他希望明清能夠達成和議,所以不僅辨認了寶印,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以此來促成和議的進行。
洪承疇降清一年多之後,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去世。大約是積勞成疾,患了中風、高血壓之類可以迅即死去的病症,終年隻有五十一歲。皇太極是突然離開人世的,事先又沒有立皇太子,這樣,他死後必然發生爭奪皇位的鬥爭。經過激烈的角逐,諸王達成妥協,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當時隻有六歲的福臨,繼承了帝位,而由皇太極的弟弟和碩睿親王、有權勢的多爾袞,擔任攝政王,與皇太極的堂弟、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改元順治。順治帝在沈陽的即位,結束了滿洲貴族爭奪皇位的鬥爭。於是,清統治者的注意力,重又投向關內。
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四日,清朝內秘書院大學士範文程啟奏攝政王多爾袞入定中原。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提出“進取中原”的大計和進取的方針政策:
明之受病,已不可治。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耳。曩者棄遵化,屠永平,一再深入而返。彼以我為無大誌,縱來歸附,未必撫恤,因懷攜貳。今日有已服者,有未服宜撫者,是當申嚴紀律,秋毫勿犯;複宣諭以昔日不守內地之由,及今進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職,民複其業,錄其賢能,恤無告,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也。此行……必於山海長城以西,擇一堅城頓兵而守,以為門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