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災害是自然界一種極其常見的自然現象,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有一個過程。要想更清晰地知道洪水的形成過程,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水循環體係和河流、泥沙及平原的關係。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物質。在地球上,海洋的麵積約占地球總表麵積的71%,它們不僅參與、促進地理環境的形成與發展,也推動了生物文明的產生與變革。
地球上水的循環從來沒有停止過,海洋是這個龐大水圈家族的最重要成員,大約97%的水在海洋中,其餘的3%是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氣水分和冰。若把這3%再來進行分配,那麼在冰川裏儲存著77%的水,地下水占22%的比例,而江河湖泊中的水則占不到1%。雖然這不到1%的水看起來比例非常小,但是其對自然界的力量和對人類的功用卻不可小覷。
河流中的水資源由湧出地麵的地下水和降水組成。這些水首先彙集於低窪處,受地球重力的作用形成窪地流動,然後順著天然的泄水通道流淌下來,由此可見河流這個詞是河槽和水流的總稱。河流還起著輸水、輸沙的作用。
水的循環過程
太陽照在地球表麵的江河湖海上,水分被蒸發進入大氣,在空氣中凝結,形成雨降落下來,其中大部分仍然歸屬於海洋,還有一部分則被輸送到陸地。降落到地麵的水不會因此停止它的循環。這些水或者彙入江河重新流入大海,或者從湖麵蒸發再次進入大氣。其他不在江河湖泊的水,一部分借助植物的蒸騰返回大氣,一部分則滲入地下形成土壤水和淺層地下水,如此循環往複。
洪水和水循環的關係
從全球水循環的整體角度來分析,洪水與水量的分布變動有關。例如,某個地方降水量的大幅度增加,或者由於氣溫的影響,地表的冰融化——固態水轉化成液態水,進入河道,這樣過多的水被聚集到一起,使得河道排泄能力超負荷運作,試想一下河流中的水不過地球總水量的1%,那麼極小的變化就會使得防洪堤被毀,水泛濫成災。因此在考察洪水時,全球的變化都不能忽視,要有整體觀。
洪水災害的定義與標準
洪澇災害的定義
當洪水、澇漬威脅到人類安全,影響到社會經濟活動並造成損失時,通常就說發生了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自然界的一種異常現象,一般包括洪災和澇漬災,目前中外文獻還沒有嚴格的“洪災”和“澇漬災”定義,一般把氣象學上所說的年(或一定時段)降雨量超過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現象稱之為澇。
我國古代洪澇是不分的,後來人們在河道湖泊的岸邊修築了堤防圩垸等防洪工程,改變了河道的排泄條件,天然來水受到了人為控製,才逐步有了洪澇之分。一般認為河流漫溢或堤防潰決造成的災害為洪災;當地降雨過多,長久不能排去的積水災害為澇災。“洪”與“澇”是相對的,很難嚴格區分開來,世界各國均把淹沒厲害的水災稱為洪水。雖然洪澇難以區分,但洪水和內澇在水文特性、災害特點以及防洪治澇對策措施等方麵均有明顯的區別。一般來說,洪水來勢迅猛,河流來水超常,而雨澇來勢較緩,強度較弱;洪水可以破壞各種基礎設施,威脅人畜,對農業和工業生產會造成毀滅性破壞,破壞性強,而澇災一般隻影響農作物,造成農作物的減產;防洪對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庫、堤防和蓄滯洪區等),汛期還有一整套臨時防汛搶險的辦法,而治澇對策措施主要通過開挖溝渠並動用動力設備排除地麵積水。
目前通行的說法,洪災一般是指河流上遊的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過大、急驟融冰或融雪、水庫垮壩等導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漲和徑流量增大,超過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時間內排泄不暢,或暴雨引起山洪暴發、河流暴漲漫溢使堤防潰決,形成洪水泛濫造成的災害。澇災一般是指本地降雨過多,或受瀝水、上遊洪水的侵襲,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動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頂托,不能及時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積水而形成的災害,多表現為地麵受淹,農作物歉收。漬災多表現為地下水位過高,土壤水長時間處於飽和狀態,導致作物根係活動層水分過多,不利於作物生長,使農作物減收。實際上澇災和漬災在大多數地區是相互共存的,如水網圩區、沼澤地帶、平原窪地等既易澇又易漬。山區穀地以漬為主,平原坡地則易澇,因此不易把它們截然分清,一般把易澇易漬形成的災害統稱澇漬災害。
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危害形式以衝毀和淹沒為主,通常隻在受災當年,甚至當季造成損失。如土壤排水條件良好,洪水消退後一般不再危害農作物。澇漬積水不僅影響到當年農作物的產量,而且常影響到土壤狀態。洪澇災害不僅危害農田和生態環境,還對城鎮、工商、交通、水利等各項工程設施和人畜生命財產造成危害。
洪澇災害可分為直接災害和次生災害。
在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災害稱原生災害,即直接災害,洪澇直接災害主要是由於洪水直接衝擊破壞,淹沒所造成的危害。如人口傷亡、土地淹沒、房屋衝毀、堤防潰決、水庫垮塌;交通、電信、供水、供電、供油(氣)中斷;工礦企業、商業、學校、衛生、行政、事業單位停課停工停業以及農林牧副漁減產減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