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認識洪水(1)(2 / 3)

次生災害是指在某一原發性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直接作用下,連鎖反應所引發的間接災害。如暴雨、台風引起的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風暴潮等間接造成的災害都屬於次生災害。次生災害對災害本身有放大作用,它使災害不斷擴大延續,如一場大洪災來臨,首先是低窪地區被淹,建築物浸沒、倒塌,然後是交通、通信中斷,接著是疾病流行、生態環境的惡化,而災後生活生產資料的短缺常常造成大量人口的流徙,增加了社會的動蕩不安,甚至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洪水是河流的一種天然屬性,不可避免,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發生都是隨機的,但由此產生的洪澇災害卻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才存在的,它與人類社會、經濟狀況及生態環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會改變甚至破壞自然界的相對平衡,進而影響災害的程度。

洪澇劃分標準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洪澇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各流域受自然地理位置、積水麵積內地形地貌及不同時期不同尺度天氣條件的影響,存在很大的差異,要將七大江河的洪澇災害進行統一定量劃分難度很大。根據各流域水係及其氣候條件、自然地理特性、降雨特性、洪水特性和洪水組成,並結合對曆史洪水研究的習慣,從各流域水係分區的暴雨量級和籠罩麵積、幹流主要控製站洪水大小以及主要幹支流洪水的形成與遭遇等情況,可將發生洪水分為跨流域洪水、流域性洪水、區域性洪水和局部性洪水。

跨流域洪水一般是指相鄰流域多個河流水係內,降雨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主要幹支流均發生不同量級的洪水;流域性洪水一般是指本流域內降雨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主要幹支流均發生不同量級的洪水;區域性洪水是指降雨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致使部分幹支流發生較大量級的洪水;局部性洪水是指局部地區發生的短曆時強降雨過程而形成的洪水。

目前對跨流域洪水、流域性洪水、區域性洪水和局部性洪水還沒有一個全麵、準確、量化的定義和判別標準,不過各流域機構已經開始研究本流域的洪水分類定義的分層量化指標體係。

七大江河的流域性洪水、區域性洪水和局部性洪水的定義和量化指標,是以七大江河水係分區劃分及洪水量級劃分標準為基礎形成的,與幾十年來人們對曆史洪水的研究習慣基本一致。

七大江河流域的水係分區一般劃分為:

鬆花江流域——嫩江、第二鬆花江、鬆花江三個水係分區。

遼河流域——西遼河、遼河幹流、渾太河三個水係分區。

海河流域——灤河、北三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包括黑龍港及運東地區)、漳衛河、徒駭馬頰河七個水係分區。

黃河流域——黃河上遊幹流(頭道拐水文站以上)、黃河中遊幹流(頭道拐水文站至花園口水文站)、黃河下遊幹流(花園口水文站以下)三個水係分區。

淮河流域——淮河上遊(正陽關水文站以上)、淮河中遊(正陽關水文站至洪澤湖)、淮河下遊及裏下河、沂沭泗河四個水係分區。

長江流域——長江上遊(宜昌水文站以上)、長江中遊(宜昌水文站至湖口水文站)、長江下遊(湖口水文站以下)三個一級水係分區。長江上遊分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烏江四個二級水係分區;長江中遊分漢江、洞庭湖四水、鄱陽湖五河三個二級水係分區;下遊不分二級水係分區。

太湖流域——太湖流域一個水係分區。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東江、珠江三角洲四個水係分區。

依據《水文情報預報規範》的規定,七大江河流域洪水量級的判別標準有四個等級,即洪水重現期≥50年為特大洪水;20~50年為大洪水;5~20年為較大洪水;低於5年為一般洪水。

根據上述水係分區劃分和洪水量級判別標準,以海河流域為例,對流域性洪水、區域性洪水和局部性洪水作進一步定義。

1.流域性洪水

海河流域3個(含3個)以上水係同時發生洪水,稱為區域性洪水。

海河流域3個(含3個)以上水係同時發生洪水,且有2個(含2個)以上水係的代表站任一水文要素洪水重現期≥50年,稱為區域性特大洪水。

海河流域3個(含3個)以上水係同時發生洪水,且有2個(含2個)以上水係的代表站任一水文要素洪水重現期為20~50年,稱為流域性大洪水。

2.區域性洪水

海河流域1~2個水係同時發生洪水,稱為區域性洪水。

海河流域1~2個水係同時發生洪水,且有1個(含1個)以上水係的代表站任一水文要素洪水重現期≥50年,稱為區域性特大洪水。

海河流域1~2個水係同時發生洪水,且其代表站任一水文要素洪水重現期為20~50年,稱為區域性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