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性洪水
洪水隻在水係的部分支流發生,稱為局部性洪水。
水係範圍內局部地區發生洪水,控製站的洪水重現期≥50年,稱為局部性特大洪水。
水係範圍內局部地區發生洪水,控製站的洪水重現期為20~50年,稱為局部性大洪水。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關於海河流域洪水標準,是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和水利部水文局的初步研究成果,也是多年防洪工作經驗的總結,但尚未經過水利部的審查和批準。我國各大流域水係複雜,洪水特性和分布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各流域的洪水判別標準是不一樣的。
跨流域洪水是指相鄰流域2個或2個以上水係分區內,連續發生多場大範圍降雨過程,發生洪水的水係分區主要幹支流均發生不同量級的洪水。跨流域洪水的判別以七大江河水係分區的洪水判別標準為基礎。跨流域洪水不設置區域性洪水和局部性洪水的判別標準。
跨流域特大洪水是指相鄰流域2個或2個以上水係分區,至少有1個以上水係分區發生的洪水重現期≥50年,其他水係分區的洪水重現期為20~50年。
跨流域大洪水是指相鄰流域2個或2個以上水係分區,至少有1個以上水係分區發生的洪水重現期為20~50年,其他水係分區的洪水重現期為5~20年。
洪水的三要素
由古至今,“洪水”一詞一般被定義為大水的意思。廣義上講的洪水是指凡超過容水場所承納能力的水量,產生劇增或水位急漲的現象。而將河流某斷麵流量從起漲至峰頂到退落的整個過程稱為一場洪水。
洪水的三要素是: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總量、洪水曆時。
在水文學中,通常用洪水過程線來表達這三個要素。
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又簡稱洪峰。是指在一次洪水過程中,某一個檢測站的橫斷麵通過的最大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洪峰流量所表達的是洪水過程線上那個處於流量由上漲變為下降的轉折點,往往與最高水位出現的時間一致或相近。不同河流洪峰流量的差異很大,因此洪峰流量對於我們研究河道的防洪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而言,同一河流、同一斷麵在不同年的洪峰流量具有很大的差異,就算是同年的不同次的洪峰流量也有不同。洪峰水位是指一次洪水過程中與洪峰流量有關的最高水位,其出現時間和洪峰流量基本相同。在某一個水文年內,洪峰水位最高時被稱為年最高洪水位,年最高洪水位與年最大洪峰流量的出現時間不一定完全同步,但大致相同。
洪峰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洪水的嚴重程度,洪峰流量和洪水嚴重程度成正比,即洪峰流量越大,則洪水越大越嚴重。洪峰流量一般由於流域麵積的增大和增加,但也有特殊情況,一些河流進入平原後,洪水就會大量地滲入地下,水流會沿程減小,最後逐漸消失。
洪水總量
一次洪水過程中通過河道某一斷麵的總水量叫做洪水總量。洪水總量等於洪水流量過程線所包圍的麵積。洪水總量一般不包括基流(深層地下水),這是為了便於和流域內其他場次的暴雨總量相比較。
洪水曆時
河道某斷麵的洪水過程線從起漲到落平所經曆的時間,稱為洪水曆時。因為流域空間尺度變幅極大,所以洪水的時間尺度也有巨大的變幅。洪水曆時主要受流域麵積、河道特征及槽蓄能力、降雨時空分布、地表覆蓋、地貌等因素的影響。
河道的洪水曆時可以分為四類情況:短曆時、中等曆時、長曆時和超長曆時。
短曆時洪水,一般在2小時以內,降水往往為局部雷陣雨,流量漲落明顯,過程線有時呈鋸齒形,直接反映降雨強度的變化。
中等曆時,一般小於1天,洪水過程反映暴雨中心地區的降水情況和流域的調蓄能力,降水性質往往具有明顯的大氣運動係統特征。
長曆時,可達5~10天,一般出現於流域麵積為1萬~20萬平方千米的較大河流,這類大洪水可以對較大範圍的地區造成嚴重水災。
超長曆時的洪水,多反映特大流域多次降水過程形成的洪水,流域麵積多在10萬平方千米以上。例如,長江中、下遊在梅雨時期,降水和暴雨有時會數日不停,有時洪水能夠持續50天以上。
洪水形成的類型
按形成原因分類
按照洪水的形成原因,可將洪水分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淩洪水、暴潮洪水等。
暴雨洪水,是指由暴雨引起的江河水量迅增、水位急漲的洪水。暴雨洪水的特點是:強度大、曆時長、麵積廣。因為洪水漲落較快,起伏較大,破壞力又強,所以經常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暴雨洪水的特點不僅取決於暴雨影響,也受流域下墊麵條件的影響。同一流域不同的暴雨要素,如降雨範圍、過程曆時、降水總量、暴雨中心位置以及移動路徑等,可以形成大小和峰形不同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