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洪水災害的應急措施(2)(1 / 3)

洪水災害風險評價

在對災害問題係統綜合理解的基礎上,建立區域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價,對綜合災害風險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災害風險評價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下麵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兩類風險評價。

廣義的災害風險評價,是對災害係統進行風險評價,它包括致災因子風險分析、孕災環境穩定性評估、承災體脆弱性與恢複力評價等多個方麵。其中,脆弱性和恢複力概念是近年來國際災害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內容。聯合國在2001年的關於自然災害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資料中明確提出,製定減災政策和實施減災措施必須圍繞以下兩個目標:

(1)確保社會對自然災害的可恢複性。

(2)確保當前的發展不會增加社會對災害的脆弱性。

脆弱性的內涵是“承災體遭受破壞的趨勢”。它是一個綜合概念,可分為三大類:社會脆弱性;自然脆弱性;綜合脆弱性。

這三大類分別側重於社會經濟特性、暴露程度、地區綜合的抵禦和恢複能力。而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中將災害恢複力定義為:改變災情或社區、係統和社會抵抗災害的能力,以使其保持一種可接受的結構和功能水平。它由社會係統的增加學習能力、適應容量的能力和自身組織能力來決定。目前,脆弱性和恢複力概念已經在地理學對複雜性問題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當前洪水災害風險評價的熱點研究問題是如何將洪水災害的脆弱性、恢複力評價等內容與傳統風險評價的工作結合起來,為政府部門決策和保險行業提供科學依據。隻有了解了脆弱性和恢複力的內涵和影響因素,我們才能知道如何來降低脆弱性,增加恢複力,如何明確識別承災體的脆弱性、恢複力和風險,讓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狹義的風險評價就是從對危險的辨識到對危險性的認識,進而開展風險評價。它通常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災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進行定量的分析和評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就編製了江河洪水風險圖,為區域水災保險和水災影響評價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我國的洪水風險圖工作起步則比較晚,但自1984年以來,我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已經完成了遼河中下遊地區、黃河北金堤滯洪區和淮河蒙窪分洪區、東平湖分洪區等地區的洪水風險圖,以及廣州市和沈陽市的城市洪澇災害風險圖等。

1997年,黃河流域有關省區和黃委會承擔了黃河下遊、黃河小北幹流等地區洪水風險圖繪製工作,主要方法是利用曆史洪水調查資料、推算洪水水麵和水力模型相結合的方法,此外,還采用了數學模型模擬洪水演進的方法。

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對策

我國的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必須依據國情,從實際出發,結合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國家的經濟條件,將洪水災害風險管理納入到國民經濟體係中,從宏觀戰略的角度加以綜合考慮。在洪水災害風險管理體係中,必須明確界定不同利益主體、不同部門在不同階段的責任、義務與權利。

洪泛區防洪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土地利用格局調整與控製,人類活動適應自然洪水行為的重要途徑是區域土地利用調整與控製。目前,科技水平有限,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定勝天”是不可能實現的,無數試圖戰勝自然的實踐都已失敗,這就表明,隻有謀求與洪水共生存、與自然共生存的策略,才能將災害損失最小化,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調整主要包括:①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調整。②產業結構調整。③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利用方式與強度調整。土地利用控製主要是針對洪泛區特殊的地理和水文條件,限製對其進行違背自然規律的開發利用,從而降低區域成災的脆弱性和風險性,並使人類的經濟活動遠離洪水災害的高風險地區。土地利用調整與控製在區域防洪減災過程中必須長期堅持,它必須結合約束機製與適當的激勵,並配合法律手段和必要的政策,形成防洪減災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區域土地利用調整與控製過程中,處理好不同流域與地區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之間、部門與城鄉之間的矛盾和利益協調,配以合理的分擔與補償機製,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