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國曆史上重大洪水災害(4)(3 / 3)

受降雨影響,加上西江暴雨區移動路徑與河流走向相一致,珠江流域發生大洪水,西江中下遊發生特大洪水,部分幹支流發生超曆史記錄的洪水,其他河流則為常遇洪水。6月12~20日暴雨區各河相繼漲水,並於19~24日出現最大洪峰。

西江幹流武宣站6月22日10時洪峰水位62.85米,洪峰流量39700立方米/秒,均大於“98·6”洪水;大湟江口站6月16日8時起漲,受上下遊潰堤和堤圍漫頂的影響,23日5時出現洪峰水位37.54米,超過了1994年的曆史最高水位0.02米,列1951年以來第1位,洪峰流量42400立方米/秒;梧州站6月23日10時洪峰水位26.75米,超過1998年而次於1915年,列1900年以來第2位,洪峰流量53900立方米/秒;高要站6月24日6時洪峰水位12.68米,洪峰流量56300立方米/秒,超過了1998年的曆史最大流量52600立方米/秒,列1931年以來第1位。

受西江、北江來水及潮汐頂托的共同影響,珠江三角洲馬口站6月24日17時洪峰水位8.97米,洪峰流量52100立方米/秒,超過了1994年的曆史最大流量47000立方米/秒,列1915年以來第1位;三水站6月24日17時洪峰水位9.20米,洪峰流量16400立方米/秒,超過了1994年的曆史最大流量16200立方米/秒,列1946年以來第1位;西江、北江洪水彙入珠江三角洲以後,與天文大潮相遭遇,致使6條入海水道部分測站超過曆史最高潮位0.01~0.21米。

西江支流蒙江太平站6月21日洪峰水位43.03米,洪峰流量8620立方米/秒,超過2002年,均列1953年以來第1位。東江支流利江新源站6月23日洪峰水位85.31米,超過1983年,列1976年以來第1位;新豐江順天站6月23日洪峰水位117.78米,超過1974年,列1957年以來第1位。

2005年6月珠江洪水造成廣西境內西江沿江地區嚴重洪澇災害。桂林、梧州等9個縣城一度進水受淹。長塘水庫(小二型)壩體過水垮壩。廣西68個縣共776.1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麵積43.4萬公頃,絕收麵積13.2萬公頃,因災死亡56人,倒塌房屋17.7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77億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11.0億元。廣東有8個縣城一度進水受淹,部分地區發生了較嚴重的洪澇災害。水流礤水庫(小二型)溢頂垮壩。京九鐵路龍川至惠州區間一度中斷。廣東農作物受災麵積21.7萬公頃,成災12.7萬公頃,受災人口445.97萬人,因災死亡65人,倒塌房屋5.4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7.72億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10.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