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國曆史上重大洪水災害(4)(2 / 3)

1999年太湖流域東苕溪、長興平原、杭嘉湖區、浦西、浦東、澱泖以及太湖周邊地區代表站水位普遍接近或超過曆史紀錄。太湖洪水漲幅達2米,最高水位4.97米,為20世紀太湖流域實測最大洪水。該年洪水最高水位持續時間長,超警戒水位112天。超過4米合計的有60天,超4.65米設計水位達21天,超曆史最高水位13天。

1999年太湖洪水使江蘇蘇南地區、浙江省杭嘉湖地區和上海市共有49縣(市、區),746萬人受災,許多縣以上城鎮不同程度進水受淹,倒塌房屋3.8萬間;受淹農田68.73萬公頃,減產糧食91萬噸;17552工礦企業停產,公路中斷341條次;損壞江堤8138千米,直接經濟損失141.25億元。

珠江流域重大洪水災害

珠江支流西江、北江、東江汛期略有差別,西江、北江洪峰遭遇機會不多,但一旦兩江大洪水發生遭遇則形成特大洪水。

1949年7月西江大洪水

自1949年6月22日開始,西江水係不斷出現大雨或暴雨,至30日降雨基本結束,曆時9天。在整個降雨過程中,暴雨比較集中的有兩個階段:6月22~23日和27~30日。

次雨量大於200毫米的雨區主要分布在桂江、柳江、紅水河水係,暴雨中心位於柳江上遊融江、洛清江及桂江水係,融安、靈川、昭平次雨量均超過500毫米,永福站達582.9毫米。

1949年西江幹流洪水峰高量大。梧州站從6月23日開始起漲,至7月16日尚未落平又複起漲。7月5日梧州站出現最高水位25.55米(珠江基麵),相應流量48900立方米/秒。主峰段峰型平緩,流量超過46000立方米/秒的曆時持續7天,流量超過40000立方米/秒的曆時11天。

西江上遊幹流紅水河及支流柳江、鬱江、桂江普遍發生大洪水,於6月22日前後開始漲水,柳江和紅水河出現雙峰過程,各支流在6月30日前後出現年最大洪峰。

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江梧州站近百年來最大洪水為1915年、1949年,90年代以後西江連續發生1994年、1998年大洪水,且其洪峰流量超過了1949年,1949年洪峰流量退居第4位,但其7天、15天、30天洪量在這4次大洪水中均居第1位。支流洪水洪峰流量重現期均不超過20年一遇。

1949年7月珠江洪水給廣東、廣西造成嚴重水災。廣西受災30餘縣,災民230萬,淹沒農田22.67萬公頃,其中潯江河段災情尤為嚴重,桂平、平南、藤縣、蒼梧4縣受淹農田5.93萬公頃,梧州受淹達半月之久,主要街道水深5~6米,全市90%以上的房屋被淹在洪水中。

廣東省“各大基圍莫不先後崩決”,據估計,淹死人口7萬餘。珠江三角洲受災麵積16.67萬公頃,災民140多萬人。

2005年6月珠江流域特大洪水

2005年6月中下旬珠江流域普降大雨或暴雨,6月17~21日,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部、廣西東部北部先後出現持續5天強降水,主要暴雨區一個位於西江的黔江和潯江,暴雨中心象州站5天雨量611毫米,另一個位於惠州、河源地區,暴雨中心5天雨量惠州龍門站1153毫米,5天雨量200毫米以上籠罩麵積6.4萬平方千米。與此同時,福建南平、三明和江西撫州地區也連降暴雨或大暴雨,暴雨中心5天雨量三明建寧站793毫米。本次降雨曆時長,範圍廣,地區分布不均勻,暴雨強度大而集中,如東江龍門站最大6小時點雨量達235毫米,超過了1981年的曆史最大值203.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