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_________________02-26(2 / 2)

因此,如果能實施可以發揮孩子天賦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麼即使生下來天賦隻有50的普通孩子,也會比生下來天賦為80的孩子優秀。當然,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同天賦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那麼沒施教的肯定是趕不上施教的。同時,我們不要悲觀,因為生下來就具備高天賦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數孩子,其天賦都是大約在50左右的。

有史以來的天才,他們大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如果能給他們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出色、更聰明、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也就會成為盡善盡美的天才。

令人遺憾的是,具有像威特父親這種思想的人是鳳毛麟角的。在19世紀,心理學家們認為,天才隻是極端的個案;天才是遺傳而來的,是心智能力遺傳的一部分——家庭成員之間的能力大都是相似的,所以家族中出現天才的機率就很大,這使天才具有遺傳性的觀點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盡管很多人收集過一些所謂遺傳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其中的許多例子未必能站得住腳。很多即便具有天賦遺傳特性的人物如果沒有後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為天才。正如諺語所言:天才不傳代。當然,我們決不是否認能力是可以遺傳的,從理論上講,能力的遺傳也是合乎邏輯的。

深受卡爾·威特影響的塞德茲博士說:“幼兒就像燒陶瓷的粘土一樣,教育如何決定了他成就的大小。孩子隻要從小教育,就可以成為詩人、音樂家、畫家、學者等等。”

可是,也有的人說:“成為音樂家需要有敏銳的聽力,如果沒有敏銳的聽力,那麼在早的教他音樂也是不行的。而敏銳的聽力是一生下來就有的,所以這種早期教育我不信。”

其實對於敏銳的聽力來說,如果從小開始訓練,是完全可以培養出來的。心理學家所說的視覺型和聽覺型也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

在歐洲,有的人說如果三代都是音樂家,才能出一個大音樂家。這是從天才遺傳論的角度來說的,事實上是存在很大謬誤的。從莫紮特的例子來看,他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是由於他出生於充滿了音樂氣氛的家庭裏,從小就熏陶了他對音樂的愛好。

米開朗基羅生下來不久就被送到鄉下,寄養在別人家裏。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後來他說:“我不僅在這個家庭裏吃了保姆的奶,而且從小就愛上了錘子和鑿子。”可是,他的家庭卻是非常有名的豪門世家,非常反對他成為雕刻家。結果,經過他的努力,他還是成功了。

名人的孩子不一定成為有名氣的人。過去有個學校,五六位教員在一次集會上做出一個結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績不好(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孩子能否成為偉大的人物,隻看學校的成績是難以斷定的。可是,偉人的孩子不一定是偉人,這卻是事實。

我們不否定遺傳的重要性,但是遺傳對孩子的命運來說,也決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具有很大的決定力。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威特告訴人們:不要失望,不要相信萬能,堅定一不移地去做吧!你們的孩子也有成為偉人的可能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