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_________________02-26(1 / 2)

第二天,拉日斯特大臣特地設宴招待威特父子和政府的大臣們。宴會上他再次考了小威特,大家對小威特的表現都十分滿意。經過協商,他們決定請國王承擔萊比錫市民們所承擔的義務,讓他留在國內上哈雷大學或者是格廷根大學。

小威特在大學裏的學習生活是輕鬆愉快的,盡管他當時才十多歲。他可以盡情地遊玩和參加運動,並常常去采集動植物標本。他會畫畫、能彈琴、也會跳舞。

大學的第二學期末,小威特11歲。國王傑羅姆駕到格廷根大學視察時,特地和小威特談話。

小威特12歲時,公開發表了關於螺旋線的論文,受到了學者們的好評。同時,他又因為在書中發表了自己發明的非常簡便的畫曲線的工具,受到了專家和學者們極大的好評。

小威特13歲時候,一麵專心致誌地學習政治史,一麵寫了三角算術一書。這本書在當時未能馬上出版,而是早1815年他離開了格廷根大學到了海得爾堡大學以後才出版。

1813年,小威特接到了國王的通知,把供給他的學費延長到四年。

1814年4月,小威特訪問了吉森大學。該大學的哲學教授們和他一起討論了學術上的各種問題,最後承認了他的學術水準——特別是1812年公開發表的論文價值——並由校長赫拉馬萊博士授予他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小威特又訪問了馬爾堡大學,同樣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小威特從格廷根大學畢業後,他的父親就在考慮他今後的出路。如果打算讓威特早日成名,那麼最好就是讓他鑽研擅長的某個領域。但是經過慎重選擇後,他的父親放棄了這條快捷的途徑。他認為這樣做隻能使威特成為側重於某一個領域的學者。為了使威特學到更多的知識,他決定讓威特去學法學。因為老威特認為:決定專業方向應該是18歲以後的事,在那之前應該學習所有的學問。

小威特16歲時,獲得了海得爾堡大學法學專業的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小威特23歲時,公開出版了《但丁的誤解》一書。他在書中指出了當時研究但丁的學者們的一些錯誤的觀點,為但丁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正確的新道路。

1820年,小威特回國,並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法學。

1834年,小威特轉入哈雷大學繼續教書。他授課的知識十分豐富、表達也是盡善盡美,在學生們中是有口皆碑。

1883年,卡爾·威特逝世,享年83歲。

孩子就像燒陶瓷的粘土一樣,教育如何決定了他成就的大小。

愛爾維修說:“即使是普通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卡爾·威特常向別人宣講這一道理。這個現代人已經完全接受的觀點,在當時卻是被質疑的。

社會上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天才觀:一種強調的是天賦,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其天賦的大小決定的;另一種強調的是環境作用。這兩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盧梭和裴斯塔洛齊。後者堅信: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因為環境的不同(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有的人則成了普通人甚至是蠢才。

威特的父親認識到後天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同時他承認孩子的天賦是有所不同的。他認為:孩子的天賦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多一點,有的孩子少一點。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天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受到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天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天賦為80的孩子,可能隻發揮出了40%;天賦為60的孩子,可能隻發揮出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