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是周秦學派之總綱
宇宙真理,是渾然的一個東西,最初是蒙蒙昧昧的,像一個絕大的荒山,無人開采。給力文學網友情提示這本第一更新站,百度請搜索後來偶有人在山上拾得點珍寶歸來,人人驚異,大家都去開采,有得金的,有得銀的,有得銅鐵錫的。雖是所得不同,總是各有所得。周秦諸子,都是上山開采的人,這夥人中,所得的東西,是以老子為最多。宇宙真理,是渾然的一個東西,最初是蒙蒙昧昧的,像一個絕大的荒山,無人開采。後來偶有人在山上拾得點珍寶歸來,人人驚異,大家都去開采,有得金的,有得銀的,有得銅鐵錫的。雖是所得不同,總是各有所得。周秦諸子,都是上山開采的人,這夥人中,所得的東西,是以老子為最多。
老子是道家,道家出於史官,我國有史以來,零零碎碎的,留下許多學說,直到老子出來,才把它整理成一個係統。他生於春秋時代,事變紛繁,年紀又高,眼見的事又多。身為周之柱下史,是國立圖館館長。讀的又多。他自隱無名,不問外事,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所以能把宇宙真理發現出來。
老子把古今事變融會貫通,尋出了它變化的規律,定名曰道。道者路也。即是說,宇宙萬事萬物,非走這條路不可,把這種規律,筆之於,即名之曰:《道德經》。德者有得於心也,根據以往的事變,就可以推測將來的事變,故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他見到了真理的全體,講出來的道理,顛撲不破,後人要研究,隻好本著他的道理,分頭去研究。他在周秦諸子中,真是開山之祖。諸子取他學說中一部分,引而申之,擴而大之,就獨成一派。
前乎老子者,如黃帝,如太公(薑子牙),如鬻(yu)子(鬻熊)、管子(管仲)等,《漢·藝文誌》均列入道家,算是老子之前驅,周秦諸子中最末一人,是韓非,非之有《解老》、《喻老》兩篇,把老子的話,一句一句地解釋,呼老子為聖人,可見非之學也出於老子。至呂不韋門客,所輯的《呂氏春秋》,也是推尊黃老。所以周秦時代的學說,徹始徹終,可用老子貫通之。老子的學說是總綱,諸子是細目,是從總綱中,提出一部分,詳詳細細地研究,隻能說研究得精細,卻不能出老子的範圍。
至於老子年代問題,有人說:孔子問禮於老子,為春秋時人,著《道德經》之老子,為戰國時人,是兩人,不是一人,這層不必深問,我們隻說《道德經》一,可以總括周秦學術之全體。其出現於周秦諸子之前,是諸子淵源於老子,出現於周秦諸子中間,或在其後。我們可說:《道德經》可以貫通諸子,而集周秦學術之大成,無論他生在春秋時,生在戰國時,甚或生在嬴秦時,其為周秦學術之總代表則一也。
關於老子姓名問題,有種種說法,甚有謂老子姓老者。我想不必這樣講,古人的名字,有點像字學中之反切法,用兩個字,切出一個字,舉出其人之兩個特點,即知其為某人,名字之上,不必一定冠以姓,如祝(tuo)是名之上冠以官。行人子羽,是字之上冠以官。東裏子產,是字之上冠以地,叔梁紇(he),是名之上冠以字。司馬遷是史官,故稱史遷,曾受腐刑,又稱腐遷。他如髯參軍,短主簿,是官職之上,冠以形貌,隻要舉出兩個特點,即可確定其為某人,大約老子耳有異狀,故姓李名耳,他是自隱無名的人,埋頭研究學問,世人得見他時,年已老矣,人人驚其學問之高深,因其須發皓然,又是一個大耳朵,因呼之為老聃(dan),聃是生前的綽號,不是死後之諡,他不是生而皓首,乃是世人得見他時,業已皓首了。一般學者,聞老子之名,都來請教。孔子也去問禮。各人取其學說之一部分,發輝光大之,就成為一家之言,發表出來,盡是新奇之說,人人都去研究。老子自隱無名,其出處存亡,世人也就不甚注意了。猶之四川廖平與康有為說一席話,康本其說,跟著著出《孔子改製考》、《新學偽經考》,震驚一世,而廖之尚未出也,其人亦不甚為世注意。老子年齡,比孔子大二三十歲,孔子是七十幾歲死的,老子修神養身,享年最高,或許活到二百多歲,著《道德經》時,已入了戰國時代,這也是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