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2 / 3)

怎麼樣?這下清楚了吧?

如果說看到“十萬之眾”的時候尚不清楚這“十萬之眾”是指什麼地方“十萬之眾”的話,看了莫青和吳萬五的名字應該就已經很清楚了——在被範文虎等將領遺棄在鷹島上的十萬之眾裏麵,能夠活著回來的隻有於閶、莫青、吳萬五三人。

其實也不盡然。據我所知,至遲到延祐四年(1317),也就是弘安之役結束三十六年之後,仍然有當年被俘的元軍士兵逃回祖國。

《續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江浙行省任命一個叫王克敬的人到四明港去監管與日本人海上貿易這事兒。為了預防海盜,日本商人的船上都有全副武裝的保鏢,而且船上也裝載了不少甲杖軍器。以前管這個事的人十分緊張,擔心日本人是來挑事兒的,每逢日本商船靠岸,都調集重兵,如臨大敵。王克敬到任以後,衛兵也不要了,每次日本人來了都熱情接待,為經商活動提供便利,“撫以恩意”,如此一來,日本人反而老實了,“無敢嘩者”。來的日本船上不時會有一些當年東征日本的時候被抓過去的江南水手,他們找到王克敬,希望能夠留在中國,返回老家。王克敬的部下都擔心招惹麻煩,勸他不要同意。但王克敬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人家懷著恩德之心,想要回歸祖國,我們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如果惹了麻煩,我負責!”

除了困在鷹島上的十萬大軍有幸存者零散逃歸之外,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建製單位成功退卻的部隊也是有的。

比如前麵我們談到過的張禧,把麾下艦船全都相距五十步停泊使其部隊在風暴之中毫發無損,返航的時候還帶上了四千名留守平戶島的元軍。而翻閱元人的文集或私人筆記,則可以看到更多關於參與東征的部隊平安歸來的記錄。

根據當時官員程钜夫所著《雪樓集》第十七卷《巴約特墓碑》的記載,文中墓碑的主人巴約特以懷遠大將軍、管軍萬戶的身份,從江淮出發,率戰船數百艘東征日本,戰鬥經過不詳,反正最後領全軍而還。別人全軍覆沒,他能全軍而還,自然也是一份不一般的功績,於是忽必烈禦賜了一百戶給他養老。

被後世尊稱為元代“包青天”的蘇天爵在其所著《滋溪文稿》的第二十一卷中,通過《元故贈長葛縣君張氏墓誌銘》對此類事件也有記載,說朝廷因為日本梗化不庭,出兵討伐,這個墓誌銘的主人公“張氏”正好在參與討伐的隊伍之中。他們從慶元乘船入海,經過七天七夜,抵達了達可島,離日本國隻有七十裏。前麵我們說過,這個達可島就是鷹島。這個地方時而漲潮,時而落潮,船沒法進去了,隻得把船都用鎖鏈捆綁在一起築成水寨,停泊於鐵靈山下,讓他守衛。八月一日半夜,颶風大作,波濤如山,震撼激撞,船壞了不少,軍士哀號無助,溺死海中如麻。第二天,大帥讓他先回去(大帥命公先歸)。先不論傷亡多少,從“命公先歸”可以看出,這支部隊雖然遭受了重創,可編製並沒有被打亂,指揮係統也基本還能運轉,其撤退行動看起來大體也是井然有序的。

從其後的記載我們得知,主人公先到耽羅島,再經由高麗渡過遼水抵達大都,然後輾轉回到池州路。這條路線,也是許多其他東征逃亡將士所選擇的回鄉路線。

方回的《桐江集續·孔端卿東征集序》中,孔端卿所走的路線大抵也是如此。書載孔端卿幸運地沒有淹死在海裏,被一小校救起,然後一同乘船抵達高麗合浦,經平壤,渡遼水,過女真、契丹之地,由平灤路抵燕山,徒步行走七千餘裏,又過些時日,才得以南歸故裏。

鄭思肖在《心史·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並序》裏麵說:“築土城駐兵對壘……韃軍半沒於海,船僅回四百餘隻……”在古代,所謂“半”這個字的意思和現在有點不同,並沒有說清楚是一大半,還是一小半,或者是一半對一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駐紮在“土城”裏麵的“兵”搭乘著剩下的這四百餘艘船回來了。雖然這一情況顯然是鄭思肖道聽途說聽來的,但數目應當基本可信。按照他一直胸懷“反元複宋”之誌的立場來看,他自然是巴不得元軍全都淹死在海裏別回來了,所以,在數目上能少說他是絕對不會多說的。既然他說四百餘隻船回來了,我們完全可以推定至少有四百餘隻船的元軍安全回歸故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