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8日,胡適在日記裏首次提到這句格言及出處。當時,胡適是將此格言寫作: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伊利亞特》18章125行)
胡適在日記裏對此格言做如是評價:“其氣象可想。此亦可作吾輩留學生之先鋒旗也。”
1919年,胡適在北京“少年中國學會”作了題為《少年中國之精神》的演講。演講中,胡適用這格言概括了他所謂的“少年中國之精神”:
Youshallseethedifferencenowthatwearebackagain!
翻譯過來就是: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英國19世紀曾爆發過一次宗教革新運動,史稱“牛津運動”。運動的幾個領袖客白爾、紐曼、福魯德等痛恨英國國教的腐敗,決心改革。運動之前,紐曼引了一句荷馬的詩,題在冊子上,以示決心。這句詩就是: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在演講的最後,胡適大聲呼籲:“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我們也該時時刻刻記著這句話: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這便是少年中國的精神。”
當胡適從美國學成歸來,決心發動一場文學革命時,他就是用這句格言來激勵自己及其同道的: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1935年,胡適和康奈爾大學的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旅行團,乘火車,遊覽了平綏路全程。時任平綏路局長的沈立孫也畢業於康奈爾,隻是比胡適晚了幾年,另外還有幾位康奈爾大學的畢業生擔任平綏鐵路機務工務的工作。胡適此次旅行的目的是參觀這幾個同學在短時期中取得的成績。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平綏路原本是一條最沒希望的路,這一次在胡適眼中卻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胡適由此發了一番感慨:
“我常愛對留學回來的朋友講一個故事。十九世紀中,英國有一個宗教運動,叫做‘牛津運動’(OxfordMovement),其中有一個領袖就是後來投入天主教成為主教的牛(紐)曼(CardinalNewman)。紐曼和他的同誌們作了不少的宗教詩歌,寫在一本小冊子上。在冊子的前麵,紐曼題了一句荷馬的詩,他自己譯成英文:Youshallseethedifferencenowthatwearebackagain,我曾譯成中文,就是:‘現在我們回來了,你們請看,要換個樣子了。’我常說,個個留學生都應該把這句話刻在心上,做我們的口號。可惜許多留學回來的朋友都沒有這種氣魄敢接受這句口號。這一回我們看了我們的一位少年同學(沈局長今年隻有三十一歲)在最短時期中把一條最腐敗的鐵路變換成一條最有成績的鐵路,可見一二人的心力真可以使山河變色,紐曼的格言是不難做到的。”
『功不唐捐』
這句格言源自佛教《法華經》,原文是“福不唐捐”,胡適將其改為“功不唐捐”,意思是,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
1932年6月27日,胡適在題為《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的演講中說道:“佛典裏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丟了。我們也應該說:‘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地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
1953年,在台北“記者之家”,胡適發表演講,題目是《報業的真精神》。演講中,胡適以“功不唐捐”勉勵報業人員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去幹一番事業:
“我認為辦報隻要采取鍥而不舍的精神,用公平態度去批評社會、教育、文化、政治,有毅力地繼續不斷地努力做去,終是有效的。佛教《法華經》有一句話,‘功不唐捐’,意思說,努力是不白費的。”
胡適以自己發動文學革命的例子證明奮鬥就會成功。
“我們應該相信,我們這一行業--報業,確是無冕帝王,我們是有力量的,我們的筆是有力量的。隻要我們對這一行業有信心,隻要我們的主張是站得住的,有材料,有證據,不為私,是為公,以公平的態度鍥而不舍地努力下去,‘功不唐捐’努力是不會白費的。提倡白話文運動,四年小成,十年大成,終於普及全國,這就是一個證明。”
胡適認為,應該把“功不唐捐”視為一種信仰。
在演講的結尾,胡適說:“謹以‘功不唐捐’作為‘記者之家’的格言。”
1960年6月18日,胡適應邀在台南成功大學某班畢業典禮上發表了題為《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的演講。